首页> 内科> 血液科> 免疫性溶血>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B淋巴细胞发生功能紊乱,产生抗红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提前破坏。这些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使红细胞溶解破坏。该疾病可表现为乏力、头晕、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
为确诊此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尿液分析以及血涂片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治疗,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支持。
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饮食上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2024-01-12 21:11

举报

医生回答(1)

赵鸿飞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自身免疫机制所引发的一组溶血性贫血。导致溶血的抗红细胞自身抗体主要为温型抗体。

其发病机制为:①病毒、药物等使红细胞膜抗原变性,刺激机体产生相应自身抗体;②某些微生物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可与红细胞膜抗原发生交叉反应;③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将红细胞膜抗原识别为非己抗原而产生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温抗体型:原发初治患者多数用药后反应良好,月余至数月血象可恢复正常,但需维持治疗。反复发作者疗效差。继发者预后随原发病而异,继发于感染者感染控制后即愈;继发于系统性结缔组织病或肿瘤者预后相对较差。冷凝集素综合征预后较温抗体型为好。大多数患者能耐受轻度贫血,对劳动及体力活动影响较小,多数长期存活。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不致于成为慢性严重贫血或死亡的原因。虽然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但在几天或几周后可自发缓解。但D-L抗体可持续多年。

2014-08-11 10:5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许多疾病如慢性贫血、肾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的破坏过多,但溶血性贫血则是指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为导致贫血之主要因素。

推荐医生更多

王昀启

提问

济南甲状腺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