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人工喂养新生儿喝那种奶粉
补充说明:人工喂养新生儿喝那种奶粉
a******W 2015-10-25 10:0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人工喂养新生儿可以喝婴儿配方奶粉、母乳化配方奶粉、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脱敏奶粉、羊奶粉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食物并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专业营养师的建议。
1.婴儿配方奶粉
婴儿配方奶粉是为满足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而设计的,其成分接近母乳,以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适量使用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但不宜过量以防引起消化不良或肥胖等问题。
2.母乳化配方奶粉
母乳化配方奶粉是为了更好地模拟母乳成分而制作的一种特殊配方奶粉,有助于减少宝宝对非自身产生物质的不耐受。该类奶粉能够帮助减轻过敏反应,适合有过敏风险的宝宝。长期使用时需监测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3.水解蛋白配方奶粉
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通过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链或氨基酸来降低致敏性。适用于对牛奶蛋白高度敏感的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先天性疾病患儿等。使用前应咨询医师意见并遵循指导。
4.脱敏奶粉
脱敏奶粉是在普通配方奶粉中去除可能引起过敏的蛋白后制成的,如牛乳蛋白、大豆蛋白等。对于已经发生过轻微过敏反应但不需要完全断奶的婴幼儿来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转换。
5.羊奶粉
羊奶粉是从山羊体内提取出来的有机食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可以补充人体日常所需的部分营养素。适当食用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要注意避免过量摄入,以免导致上火的情况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宝宝选择奶粉时,应首先进行儿科医生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奶粉。同时要定期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
2024-03-14 18:2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你好!注意事项
1、不同的宝宝每天需要牛奶的牛奶量不同的,这因人而异。一般按宝宝体重算每天需要加糖牛奶100-120ml/kg,妈妈们买了优质的奶粉后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浓度来冲调,过浓或过淡都会影响宝宝健康。
2、冲完一次奶粉后,请检查一下是否将小匙正确放置,并每次用前都消毒。因为手的细菌可能粘在小匙上蒙奶粉罐里,污染奶粉使宝宝不明不白闹肚子。
3、控制好奶的温度。宝宝的奶粉适宜用50-60度的温开水冲泡,太热会破坏奶粉的营养成分或者所买奶粉表明的温度。
2015-10-25 10:06
举报你好!代乳品
以大豆类代乳品的营养价值较谷类代乳品为好,因大豆含蛋白质量多质,优,氨基酸谱较完善,含铁也较高,但脂肪和糖较低,供能较少,钙也少。制备时应补足所缺成分,可作3—4个月以上婴儿的代乳品。3个月以下婴儿因不易消化最好不用豆类代乳品。
2015-10-25 10:06
举报你好!牛奶
1)牛奶成分:牛奶所含乳糖较人乳为少,故喂食时最好加5%-8%糖。矿物质成份较高;不仅使胃酸下降,且加重肾溶质负荷,不利于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较差的婴儿。牛奶含锌、铜较少,含铁量虽与人乳相仿,但其吸收率仅为人乳的l/5。
2015-10-25 10:06
举报你好!优点:
人工喂养宝宝的工作可以由别人来分担。母乳喂养只能是妈妈一个人来做,而人工喂养可以让爸爸、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保姆等都来参与,减轻妈妈的劳累,让宝宝和更多的家人亲密接触。
便于掌握喂奶的量。采用人工喂养,每次宝宝吃了多少毫升的奶是显而易见的。
缺点:
最大的不利之处是可能由于消毒不严格引起婴儿的腹泻、胃部不适。
需要购买很器具以及奶粉,没有母乳喂养经济。
需要掌握一系列的调配制奶、消毒等技术(不过这很简单),没有母乳喂养那么便利。
2015-10-25 10:06
举报向医生提问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小儿脾常不足,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肠炎宁颗粒2克
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维生素E软胶囊
1.用于未进食强化奶粉或有严重脂肪吸收不良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2.未成熟儿及低出生体重婴儿常规应用本品,可预防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并可减轻由于氧中毒所致的球后纤维组织形成(可致盲)及支气管-肺系统发育不良.但亦有人认为上述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3.用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辅助治疗.
乳结泰胶囊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止痛。用于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乳房肿块胀痛,触痛,胸肋胀闷,烦躁易怒,舌质偏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或弦涩;乳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肤痒颗粒
祛风活血,除湿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病,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