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发病的机制是什么

医生回答(1)

王德林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肠循环增加、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新生儿胆红素排泄能力差以及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受阻,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1.胆红素产生过多
由于未结合胆红素的合成量超过其代谢速度所致。这会导致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进而引起黄疸。可以通过药物如益生菌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2.肝肠循环增加
因为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物质可以将结合型胆红素水解为游离型胆红素,使胆红素重吸收回肝脏,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导致胆红素水平持续增高。可遵医嘱使用白蛋白进行治疗,通过血浆置换降低胆红素含量。
3.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
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代谢体内的胆红素,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引起黄疸。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以减轻肝脏的代谢压力。
4.新生儿胆红素排泄能力差
由于新生儿胆道功能发育不全,胆红素排泄能力较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黄疸。可通过光疗的方式补充适当的日晒时间,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
5.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
由于新生儿肠道内缺乏足够的菌群来帮助消化乳糖,导致乳糖不耐受,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可考虑应用益生菌制剂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针对母乳性黄疸,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变化,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建议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

2024-02-09 13:0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