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
补充说明: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
a******W 2021-10-25 21:3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中枢性尿崩症的病因包括抗利尿激素缺乏或缺乏效应、下丘脑-垂体柄损伤、颅内肿瘤、遗传因素以及感染后并发症等。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抗利尿激素缺乏或缺乏效应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垂体分泌,在维持体内水平衡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不足或失效导致肾小管对水分子重吸收减少,引起多尿和频尿。补充抗利尿激素类似物是治疗选择之一,如去氨加压素片。
2.下丘脑-垂体柄损伤
下丘脑-垂体柄损伤干扰了下丘脑对抗利尿激素的正常分泌和释放,进而影响到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功能,从而出现尿崩的症状。对于此原因引起的尿崩症,可以遵医嘱使用氢片、螺内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压迫下丘脑区域时,会影响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包括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因此会导致尿崩症的发生。针对颅内肿瘤导致的尿崩症,手术切除肿瘤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例如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开颅垂体瘤切除术等。
4.遗传因素
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是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编码与抗利尿激素合成或运输相关的蛋白。由于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建议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以及相关基因检测。
5.感染后并发症
某些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感染,可能会损害下丘脑或垂体组织,间接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如果确诊为中枢性尿崩症,则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防止脱水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过度限制液体摄入以防脱水。推荐进行磁共振成像以评估垂体和下丘脑结构,同时监测每日尿量和电解质平衡也是必要的。
2024-01-29 13:3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尿崩症。尿崩症(diabetes insipindus)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醋酸去氨加压素片
弥凝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夜间遗尿症(五岁或以上的患者)。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
黄葵胶囊
清利湿热,解毒消肿。用于慢性肾炎之湿热症,症见:浮肿、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苔黄腻等。
甲磺酸溴隐亭片
内分泌系统疾病:泌乳素依赖性月经周期紊乱和不育症(伴随高或正常泌乳素血症)、闭经(伴有或不伴有溢乳)、月经过少、黄体功能不足和药物诱导的高泌乳激素症(抗精神病药物和高血压治疗药物)。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与抗雌激素联合运用(如:氯底酚胺)治疗无排卵症。高泌乳素瘤:垂体泌乳激素分泌腺瘤的保守治疗,在手术治疗前抑制肿瘤生长或减小肿瘤面积,使切除容易进行;术后可用于降低仍然较高的泌乳素水平。肢端肥大症:单独应用或联合放疗、手术等可降低生长激素的血浆水平。抑制生理性泌乳:分娩或流产后通过抑制泌乳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