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病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病因包括乳糖酶缺乏、乳糖酶合成减少、肠黏膜损伤、遗传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等,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治疗和管理。
1.乳糖酶缺乏
由于小肠内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无法完全分解食物中的乳糖,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乳糖酶来改善消化吸收,如口服含有乳糖酶的制剂。
2.乳糖酶合成减少
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受损,导致乳糖酶合成减少,进而影响乳糖的消化和吸收。可以考虑使用益生菌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乳糖酶的合成和活性化。
3.肠黏膜损伤
当肠黏膜受到损伤时,会导致乳糖酶从受损部位流失,使乳糖不能被有效分解。针对此病因,可选用一些能够修复肠黏膜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4.遗传性乳糖酶缺乏
遗传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体内乳糖酶基因突变所致,导致小肠粘膜上的乳糖酶数量减少或者缺乏,无法有效地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食物,例如酸奶、豆浆等替代牛奶作为蛋白质来源。
5.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如感染性肠炎、巨球蛋白血症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小肠黏膜暂时失去产生足量乳糖酶的能力。针对此类病因,需要先治疗原发病,待原发病治愈后,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可能会得到缓解。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高乳糖食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血液检测、呼气试验等方式评估身体对乳糖的耐受程度。

2024-02-21 13:2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这是一种和先天性乳糖酶缺乏不同的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开始喂养后出现暴发性腹泻,水样多泡的酸性大便,伴腹泻。可致呕吐、脱水、肾小管性酸中毒、双糖尿、氨基酸尿、白内障、肝和脑损伤,如诊断过迟可引起死亡。停止喂乳后腹泻消失,无乳糖尿和氨基酸尿症。当未分解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存在的细菌发酵成为小分子的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并产生一些气体如甲烷、H2、CO2等,这些产物大部分可被结肠重吸收,而未被吸收者或仍未被分解的乳糖可引起肠鸣、腹胀、腹痛、排气、不舒服、腹泻等症状,有的人还会发生嗳气、恶心等。这些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多于摄入一定量乳糖后30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乳糖不耐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不耐受症状的多少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它类食品等。

  • 症状起因:先天性乳糖不耐受五大原因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在小肠中必须经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乳糖后才能被吸收。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原因。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一类型很少见。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发病率与年龄和种族有关,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机体疾病康复可后恢复正常4、对于小儿来说,秋季多发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会引起肠胃功能的暂时低下,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持续饮奶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5、大剂量服务头胞类、内酰胺类抗菌素后也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 可能疾病:小儿普通易变型免疫缺陷  

  • 常见检查: 半乳糖耐量试验  

  • 就诊科室:营养科

推荐医生更多

李勇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龚树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首大眼耳鼻喉医院

王正文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

关菁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花生医院

孟广明 副主任医师

提问

青岛开泰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