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原因
补充说明: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原因
a******W 2014-07-27 07:2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3)
而这种情况呢,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脑膜炎。体内有炎症是肯定的,可能体温还会有波动,还会可能会出现脑膜炎的脑膜刺激征。比如恶心,呕吐,抽搐等可能性。必要时能做一下脑脊液的细菌培养。以及血培养。复查血常规。双肺胸片。对症治疗,随时医院复诊,根据检查结果来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2018-03-17 13:20
举报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可能是由于生理性因素、营养不良、脑膜炎、脑出血、脑梗死等原因所引起的。
1、生理性因素
如果患者平时生活中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者是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降低,从而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同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身体抵抗力,有利于改善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
2、营养不良
如果患者平时存在偏食、挑食的习惯,导致身体缺乏营养,从而引起营养不良,也会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碳酸钙D3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3、脑膜炎
脑膜炎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4、脑出血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脑动脉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血液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力。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5、脑梗死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患者可能会出现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等方式进行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同时要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019-06-10 12:22
举报你好!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脑脊液蛋白含量低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最好详细描述脑脊液其他检查指标的情况,包括糖类,白细胞,脑脊液的比重等。
2018-03-12 03:2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脑脊液蛋白定量偏低可能是维生素B1缺乏、结核性脑膜炎、巨球蛋白血症或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维生素B1缺乏
维生素B1是神经传导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其缺乏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这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肌肉协调障碍等问题。补充维生素B群和改善饮食结构是关键所在,如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
2.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脑膜炎,由于炎症反应导致蛛网膜绒毛充血水肿和渗出物形成,使脑脊液吸收减少而引起脑积水。抗结核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进行治疗。
3.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可导致血液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进而影响其他正常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化学治疗是首选方案,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苯达莫司汀等。
4.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可出现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受损的功能,包括物理疗法、职业疗法以及语言治疗等。
建议定期监测脑脊液蛋白含量,以评估病情变化。必要时,应考虑进行头颅MRI扫描或腰椎穿刺等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
2024-03-11 21:54
举报脑脊液中蛋白儿童含量本身就会较低,所以如果脑脊液的性状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而且蛋白含量不高,细胞数也不高,压力也正常的话,应该不是脑炎的问题
小孩如果发烧,有时就会出现惊厥的现象,他平常没有发烧的时候没有抽风症状出现的话,可能就是发烧引起的哦.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就要及时治疗,防止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014-07-27 07:21
举报向医生提问
低热: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如果经常高于37.50℃,就是低热。正常人的体温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早晨较低,下午较高冬季较低,夏季较高;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也稍高。但这些都不属于低热范围,而是正常的生理变动。
症状起因:引起患者长期低热的原因非常多,大体上可分三类:首先是感染性低热,这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其次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再次是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可能疾病: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急性浅表性包皮龟头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慢性乙肝 阴疮
就诊科室:内科
健康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