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心虚感觉
补充说明:心虚感觉
a******W 2014-08-08 18:0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心虚主要是由于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脾两虚等导致,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心气虚
心气虚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的,由于气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胸闷、面色苍白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参、黄芪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2、心阳虚
心阳虚主要是由于素体阳虚、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的。由于心阳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四肢冰凉、怕冷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桂枝、干姜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艾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3、心阴虚
心阴虚主要是由于思虑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的。由于心阴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地、麦冬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4、心血虚
心血虚主要是由于思虑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的。由于心血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疲倦无力、心烦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当归、白芍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5、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的。由于心脾两虚,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食少、腹胀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等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参、白术等中药进行调理。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针灸、拔罐等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2019-02-27 20:39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2)
心虚感觉可能与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有关,建议进行详细的心血管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心悸
心悸可能由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跳加快;也可能是器质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心悸通常表现为心脏跳动过快或不规则,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跳剧烈或难以控制。
2.胸闷
胸闷可能是由于情绪压力大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胸部出现压迫感。胸闷的症状一般集中在胸前区,但也有可能会向肩背部放射。
3.气短
气短可能源于长期存在的心虚状态导致的心脏负荷增加,引起呼吸困难。气短会导致呼吸急促,尤其是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更为明显。
4.失眠
失眠常因持续的心理压力引起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失眠可能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进一步加重心虚的感觉。
5.多梦
多梦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递质的变化会影响梦境内容和数量。多梦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一步加剧心虚的感觉。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心理咨询评估以明确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必要时,还应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血管系统的相关检查。治疗措施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舍曲林、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等。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减轻症状并促进心理健康。
2024-03-24 04:38
举报你好,这个考虑是心脏供血不好,或者是贫血造成的情况进一步检查看看,明确诊断后进行治疗比较好,另外注意要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好转很有帮助
2014-08-08 18:01
举报向医生提问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 3000元)
定坤丹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人参固本口服液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大便干燥。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血栓心脉宁胶囊
开窍醒神,活血化瘀。适用于脑血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