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神经性厌食症衰
补充说明:神经性厌食症衰
a******W 2015-02-01 18:2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慢性进食障碍,主要特征是拒食、节食,常有精神和躯体障碍,可伴有营养不良、闭经、机体代谢异常等问题,若患者出现衰竭,建议及时就医。
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生物学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环境等。通常起病较慢,患者会表现为对食物提不起兴趣,进而出现厌食的情况。同时,患者还会伴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躯体不适等症状。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出现衰竭的情况,通常是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免疫力下降所导致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2片等。同时,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等。
此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饮食上尽量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为主,避免进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不适症状。同时,可以适当进行运动,如打羽毛球、慢跑等,能辅助增强机体免疫力。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2018-12-30 19:47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这种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并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23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为10—20倍.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因为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大幅增减.急性精神创伤或心情持续抑郁,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此病. 近一段时期来,上海市因盲目减肥,过度节食而导致的少女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正逐渐增多.市少儿心理卫生中心的数据也显示该病发病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倍.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开始时具有因怕肥胖而有意节食的心理和行为,继而出现没有限度地限制饮食,体重下降迅速,消瘦的象恶病质仍不肯增加食量,甚至无限制地瘦到脱形及致死的程度仍觉太胖.拒绝维持体重在其年龄和身高相当的最低限度,以致有些患者骨瘦如柴无力起床,有的人就活活饿死,有的利用运动,呕吐,导泻等手段减轻体重,有时出现暴食,食后剧吐,体重减轻25%以上.常因低血糖出现恶心,头晕,乏力,有时晕厥.出现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皮下脂肪菲薄,因低蛋白血症出现皮肤水肿等极度营养不良表现.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女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或阳痿.如果发生在青春期前,青春期发育放慢,甚至停滞,乳房发育不良,男性第二性征不发育,生殖器呈幼稚状态.该类患者常有情绪不稳,焦虑,失眠,强迫观念,有的还会引发继发性抑郁病态心理,严重者可有自杀观念及行为.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少女对神经性厌食症普遍缺乏认识,盲目追求瘦身而刻意节食的少女已不同程度地患上神经性厌食症以及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 诊断神经厌食症的标准:(1)比同年龄与同身高的标准体重低于15%以上,比自己原来体重减轻25%;(2)追求苗条,有意控制饮食,情愿挨饿;(3)女性停经达3个月以上;(4)心跳缓慢,呕吐等;(5)无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疾病;(6)发病年龄为10~30岁.
2015-02-01 18:24
举报向医生提问
神经性厌食症又名精神性厌食症,属精神性的进食障碍、以故意节食致体重减轻为特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约85%发病于13至20岁之间),而女性的患病率较男性高约十倍,患病期可长达几个月至数年不等。部份人士儘管节食前属超重,但至正常体重时仍不停节食;另部份人士因职业需要而维持体重,例如歌星、演员、模特儿和运动员等,他们有较高的罹患率。厌食症亦多来自较富裕的家庭,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员会较易出现类似的病徵。
正天丸
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血虚失养、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颈椎病型头痛、经前头痛。
肠内营养混悬液(TPF)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进食足够数量的常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应进行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1.厌食和其相关的疾病-因代谢应激,如创伤或烧伤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经性/精神性疾病或损伤-意识障碍-心/肺疾病的恶病质-癌性恶病质和癌肿治疗的后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2.机械性胃肠道功能紊乱-颌面部损伤-头颈部癌肿-吞咽障碍-上消化道阻塞,如食管狭窄;3.危重疾病-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血症-大手术后的恢复期;4.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5.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
用于治疗因缺钙、锌引起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症、骨发育不全、佝偻病、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钙的补充,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食欲缺乏,厌食症,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及痤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