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 偏执状态的中医治疗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偏执状态的中医治疗可以考虑情志相胜疗法、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适当的药物治疗。
1.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来缓解其偏执症状。此方法涉及使用一种情绪来对抗另一种情绪,如用恐惧抑制愤怒。该方法利用了中医理论中“五脏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即肝脏对应怒、肺对应悲、心对应喜、脾对应思、肾对应恐。通过诱导患者体验与其偏执情感相反的情感能量,实现平衡并减轻偏执症状。
2.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将特制的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刺激神经及内分泌系统,以调整机体功能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对于偏执状态,可选取百会穴、神庭穴等具有安神定志作用的穴位。针灸能够改善脑内神经递质平衡,促进大脑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偏执症状。此外,针灸还可以增强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减少因适应不良而引发的偏执想法。
3.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开具处方,通常包括柴胡、黄连、龙骨等药物。每日分次服用,连续服用数周至数月不等。这些草药具有平肝潜阳、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偏执状态伴随的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草药通过温和地调节身体内部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在中医治疗偏执状态的过程中,饮食调养也尤为重要。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加重偏执症状。富含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因为镁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对缓解偏执症状有益。

2024-03-10 11:09

举报

医生回答(1)

刘新娟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最好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 科医生接受检查和治疗.偏执人格患者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对谁也不同情,傲慢,嫉妒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价过高。 对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检查自己的缺点和过失,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给自己破坏捣乱所造成。

2015-05-02 22:0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多疑

如果看见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就以为在说自己的坏话;别人无意之中看自己一眼,以为别人不怀好意,别有用心;每当自己做错了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也怀疑别人早就知道,好像正盯着自己似的;别人无意之中说了一句笑流也以为在讥讽自己。怀疑别人对自己的真诚,认为这些都是虚假的,整个世界都是罪恶的,自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谈心的朋友;经常地感到孤独、寂寞、心慌、焦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心态一旦形成,相对就比较顽固,它是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温床,需要警惕。但单纯的多疑,即在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之前,则通常在误会或有人搬弄口舌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例如妻子因社交需要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不忠,听到别人的善意批评就怀疑别人存有敌意等等,即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具有多疑心态的人才会“疑心生暗鬼”,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才会产生忿恨甚至报复心理。而在其他没有诱发情景的时间里,则一般不会产生多疑心态,完全能像常人一样心态平静地生活。

  • 症状起因:多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应多疑;一种是外应多疑。有的人常犯多疑病,一旦怀疑某人对自己不好,某件事对自己不利,便耿耿于怀,闷闷不乐,情绪立即反常,半天都不能排解。严重些的,好几天都心情郁结,脸上愁云密布,这就是内应多疑。精神病学家曾对这种人做过心理测定,发现他们在犯多疑病的日子里,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出现某种混乱,大脑电波有某种异位。他们多数人会患上程度不同的神经衰弱症、血管硬化症、高血压症,少数人会发展成为精神病。外应多疑的人怀疑后很快对外界做出反应,特点是针锋相对:如果认为别人讽刺了他,便要反唇相讥;如果觉得别人看不起他,便要以冷淡回答。严重的,如果觉得自己性命受到威胁,还要杀人以“自卫”。因怀疑而大人、骂人,甚至杀人,便构成了犯法、犯罪,就成了社会祸患了。外应多疑的危害更大。

  • 可能疾病:雷诺综合征  卵巢早衰  神经衰弱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妊娠合并甲亢  

  • 常见检查: 脑电图  

  • 就诊科室:精神病、心理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