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急性肝炎> 肠道蛔虫如何防治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肠道蛔虫可以通过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居住环境、注意个人卫生、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防治。

1、注意饮食卫生

蛔虫病是由蛔虫感染引起的,感染者的粪便中会含有蛔虫的虫卵,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导致肠道受到蛔虫的感染,从而诱发蛔虫病。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勤洗手,避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并且要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以免增加感染蛔虫的风险。

2、注意居住环境

由于蛔虫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如果在居住的环境中有较多的蛔虫,可能会通过空气、飞沫等方式进行传播,因此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并且要经常开窗通风,也可以使用蚊帐进行防护。

3、注意个人卫生

蛔虫病还可以通过粪口传播,如果与蛔虫病患者共用餐具或者是生活用品,可能会导致自身受到蛔虫的感染,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勤洗手,并且要避免使用公共物品。

4、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腹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苯达唑片、伊维菌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驱虫的作用。

5、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等。

如果怀疑出现肠道蛔虫,建议患者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5-06-04 20:47

举报

医生回答(1)

林全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你好,这个是成人儿童都可以得的病,属于常见病,
 一,驱虫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 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 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 (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 成人每次3-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 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 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炙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2015-06-04 20:4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肠道蛔虫感染

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原因之一。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胆管狭窄或结石者,进入胆道的蛔虫常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胆道蛔虫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发症。进入胆道的蛔虫有的可再退出胆道。未退出者,活动逐渐减少,终于死在胆道内。我们观察过几例正值胆道T型管引流期间所发生的胆道蛔虫病例。胆道内蛔虫尸体的碎片随胆汁由T管排出,可持续1~2个月。同期经T管反复作胆道造影,显示蛔虫在胆道内的负影也逐渐变小,有的完全消失。这表明存在着将胆道内的蛔虫尸体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手术取出的胆石标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胆道内的蛔虫尸体被胆石样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终形成结石的各个阶段。而且,40%~84%的胆管结石病例,可自胆石的核心部位找见蛔虫残骸或虫卵。由此可见,胆道蛔虫病的腹痛症状缓解之后,虽有部分病人可将胆道内的虫尸排净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虫尸还没有来得及崩解排净之前,就逐渐被胆石样的沉着物附着、包裹,反过来阻碍其排出,最终形成结石。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不能仅以消除其急性症状为目标。还要力争虫尸干净、彻底地排出胆道以防结石形成。

  • 可能疾病: 淀粉样变病的胃肠道表现 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 肠道病毒71型感染 肠道血管畸形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传染科、消化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