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普外科>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有哪些后遗症如何治疗

精选回答(1)

陈伟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顽固性疼痛

提问

颅脑损伤后遗症可能包括认知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情绪问题等,治疗措施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1.手术治疗
颅骨修补术是常见的手术之一,通过使用钛网等材料修复受损的颅骨。此外,对于严重的颅内血肿或骨折,可能需要开颅手术来清除血肿并重建颅骨结构。手术治疗旨在恢复受损的颅骨结构,保护大脑免受进一步伤害,并改善外观。通过手术,可以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因外伤导致的严重颅骨缺损、颅内血肿或骨折等情况。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甘露醇、利尿剂等,用于控制颅内压升高。另外,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可用于预防癫痫发作。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颅脑损伤引起的症状,如高颅压、神经功能障碍等。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或抑制异常神经活动,缓解症状。适用于轻至中度颅脑损伤后的康复期,以及预防癫痫发作的情况。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高压氧疗法、电刺激疗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物理治疗通过改善身体机能,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它能够减轻疼痛、增加运动范围和提高平衡感。适用于颅脑损伤后遗留的运动障碍、感觉缺失等问题,以及术后康复阶段。
颅脑损伤后遗症需注意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减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2024-07-08 16:0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疾病(movementdisorders)又称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 diseases),主要表现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二)发病机制基底核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在皮质-皮质环路中有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和间接通路(纹状体-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环路是基底核实现运动调节功能的解剖学基础,这两条通路的活动平衡对实现正常运动功能至关重要。黑质-纹状体DA通路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使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受到削弱,产生少动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纹状体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输出减少,丘脑-皮质反馈对皮质运动功能易化作用过强,产生多动性疾病如亨廷顿病。因此,基底核递质生化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是产生各种运动障碍症状的主要病理基础。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无论药物或外科治疗原理都基于对递质异常和环路活动紊乱的纠正。

  • 可能疾病:脊椎骨质增生  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  腘动脉瘤  强直性脊柱炎性巩膜炎  颈椎椎管狭窄症  

  • 常见检查: 骨关节及软组织CT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于庆良 主治医师

提问

济南华夏医院

刘和平 主任医师

提问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徐进志 主任医师

提问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

吴星 主治医师

提问

济南华夏医院

朱琪 副主任医师

提问

上海天佑医院

安美华 副主任医师

提问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