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什么

精选回答(1)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哮喘,过敏性鼻炎,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提问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由于胎儿红细胞被母亲抗体破坏导致贫血、黄疸等症状。
当母体与胎儿血型不同时,母体会产生针对胎儿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并溶解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溶血现象发生。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黄疸是由于大量未成熟的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出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而积累在血液中所致;贫血则由红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肝脾肿大则是机体对溶血反应的一种代偿性增生。
通常包括血常规、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以及超声波检查。血常规可检测到贫血和白细胞增多;血型鉴定确定母子血型是否不合;DAT有助于诊断Rh溶血;超声波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和脾脏大小的变化。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光疗、输注洗涤红细胞和换血疗法。光疗使用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皮肤以降低胆红素水平;洗涤红细胞输入可补充因溶血丢失的红细胞;对于严重的溶血,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换血。
建议定期监测患儿的黄疸指数和血常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有利于预防溶血的发生。

2024-07-12 17:4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免疫性溶血

本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自身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清中,使红细胞致敏,或激活补体,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溶血情贫血。

  • 症状起因:由于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而使自身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溶血。是溶血性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当人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和红细胞的抗原性发生变化或外来感染如支原体与红细胞有相同的抗原性时,则会产生自身抗体。根据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本病分为两类:一、温抗体型AIHA温抗体一般在37℃时最活跃,主要是IgG,少数为IgM,为不完全抗体。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因不明性(特发性)及继发性二种。温抗体型AIHA可继发于:①造血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②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③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儿童病毒感染;④免疫性疾病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免疫缺陷综合征;⑤胃肠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⑥良性肿瘤如卵巢皮样囊肿。二、冷抗体型AIHA冷抗体在20℃时作用最活跃,主要系IgM。凝集素性IgM较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可直接在血循环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所以是完全抗体。另有一种特殊冷抗体(17S,IgG),称为D-L抗体,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可继发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继发于病毒或梅毒感染。本病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有多种学说。近年多强调免疫功能遭受破坏(如淋巴组织感染或恶性病变)而失去免疫监视(识别作用),导致了自身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不能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可能。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男和女,但以成人为多见。近年文献较大系列病例报道,原发性仅占45%,多数病例均继发于各种疾病。患者红细胞通常认为是正常的,但其表面常吸附有不完全抗体——IgG和(或)C3。被致敏的红细胞并不在血管内溶血,而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为巨噬细胞所破坏,也可能仅一部分膜被拖住消化。由于膜的不断丧失,终至成为球形细胞,在脾索内被阻留而吞噬。如果膜上同时存在IgG和C3可加速致敏红细胞被脾破坏。巨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决定于“附着”及“摄入”两种作用。C3受体与“附着”有关而“摄入”则依赖于IgG-Fc受体。两种受体有相互协同作用。如果单独C3附着,溶血并不严重,因为未能进一步被摄入,不致造成吞噬。吸附C3的红细胞多在肝内被阻留破坏,是由于肝内血流丰富,具有更多的吞噬细胞。

  • 可能疾病:溶血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常见检查: 血浆蝰蛇毒磷脂时间测定  积液纤维结合蛋白  环磷酸鸟苷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冷溶血试验  库姆斯氏试验  

  • 就诊科室:血液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