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为什么来例假不能做尿常规检查?
补充说明:为什么来例假不能做尿常规检查?
a******W 2022-03-27 21:4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来例假期间不能做尿常规检查,是因为月经期尿液污染、月经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结果、月经期凝血功能增强导致蛋白尿假阳性、月经期泌尿系统生理变化。因此,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应避免月经期,以减少干扰和误诊风险。
1.月经期尿液污染
月经期间女性阴道口和尿道口距离较近,容易受到经血污染,可能导致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异常增高。因此,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受污染的尿液样本,以减少误差。
2.月经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结果
月经期间雌激素和孕酮水平下降,会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引起阴道出血。此时进行尿常规检查,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对某些项目的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例如,尿中的HCG浓度可能因为黄体萎缩而降低,从而影响结果准确性。
3.月经期凝血功能增强导致蛋白尿假阳性
月经期间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液凝固能力增强,此时若患者存在肾脏相关疾病,如肾炎,则易出现蛋白尿的情况,导致蛋白尿假阳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特异性较强的炎症标志物进行鉴别诊断。
4.月经期泌尿系统生理变化
月经期间,盆腔充血,可使膀胱壁血管扩张,进而刺激到膀胱,诱发尿频的症状;另外,还可能会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上行感染的概率增加,继而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增加。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比如头孢克肟颗粒、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
建议在非月经周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如果需要紧急检查,可以选择无菌操作方式进行采集,同时告知医生自身处于月经期,以便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024-03-18 09:0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症状起因:病因分类 一、按蛋白尿发生机理分 1.肾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无论是原发还是继抓肾小球损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蛋白质。肾小球滤过膜有病变,基底膜增厚,孔隙增大,蛋白漏出增加,甚至分子量更大的球蛋白亦可漏出。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各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隐匿性肾炎。继发性见于狼疮肾等自身免疫性疾患,糖尿病肾病,紫癫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等。代谢性疾患见于痛风肾。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正常,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最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间质性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脉栓塞,重金属盐类中毒等。此类尿蛋白量较肾小球性蛋白量少。 3)肾组织性蛋白尿 又称分泌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由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渗入尿液中所致,如肾小管拌和远曲肾小管产生的Tamm-Horsfall蛋白以蛋白(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此种蛋白易形成管型和结石核心。 2.非肾性蛋白尿 1)体液性蛋白尿 又称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由于血浆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蛋白质由肾小球滤过,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如多发性骨髓瘤时,血浆中有大量轻链免疫球蛋白从尿中排出,称凝溶蛋白或称本一周蛋白(Benee.None protein)尿液加温至45~60℃,凝溶蛋白开始凝固,尿液浑浊,再继续加温至沸点时则溶解,尿液清凉,再冷却至60℃以下时又出现浑浊、沉淀或凝块。此试验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最常用的方法。进而应多部位拍骨片,可发现骨质破坏(多在颅骨、肋骨、脊柱骨等)骨髓检查。可找到大量骨髓瘤细胞,是重要的确诊依据。 2)组织性蛋白尿 一些器官组织产生的蛋白经血液循环由肾小球滤出,从尿中排出,如恶性肿瘤尿中蛋白质,病毒感染产生的宿主蛋白等。 3)下尿路蛋白质混入尿液引起蛋白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尼伤、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泌尿道分泌粘蛋白。 二、按蛋白尿的性质分 1.功能性蛋白尿 是一种轻度良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可很快消失,24h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g,其产生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肾脏受到内外因素影响引起肾血管痉挛、充血、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所致,见于剧烈运动、长途行军、高温环境。发烧、严寒环境、精神紧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病理性蛋自尿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蛋白尿,见于原发或继发肾脏疾患,一般尿蛋白量较多,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营型,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 3.体位性蛋自尿 其特点蛋白尿的出现与体位有关,长期站立,行走,脊柱前凸等。体位蛋白尿是由于肾静脉扭曲或前凸的脊柱压迫左肾静脉,引起暂时的循环障碍所致,卧位1h尿蛋白消失或减少。疑有体位性蛋白尿时,分别测清晨起床前,起床后尿中蛋白量可出现显著差别。脊柱前凸引起者,嘱患者背靠墙直立 10 min后观察,若尿蛋白出现可确立诊断。诊断体位性蛋白尿应慎重,需长时间随访,一般观察5年以上,病情无变化、肾功能持续正常,方可诊断。一旦发现持续性蛋白尿存在、功能有损害时,应及时纠正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机 理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允许分子量较小蛋白滤出如核糖核酸酶、溶菌酶、卵蛋白、肌肉释放的肌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尿中可有小于30 mg/min蛋白出现,但被肾小管几乎全部重吸收;当肾小球基底膜有损害时,基底膜增厚、孔隙增大,蛋白漏出增加或肾小管病变,蛋白再吸收能力下降,两者均可引起蛋白尿的增加。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带负电荷,故对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易漏出称电屏障功能。基底膜的电屏障功能作用是很大的,有人提出肾小球壁固定负电荷减少,不仅会导致蛋白质大量进人泌尿腔,还会使分子较大的物质在系膜中积聚,甚至能影响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使其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沉积。
可能疾病: 结节性多动脉炎伴发的葡萄膜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性巩膜炎 老年人尿路感染 肾小球肾炎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泌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