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面瘫> 感染性病变> 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

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

发病时间:不清楚

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

补充说明: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可见多发斑片状密度增

2019-09-16 09:46

肺纹理增多 增高 支气管 淋巴结 感染性病变 肺部感染 多食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感冒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2)

吕志超 副主任医师 唐山市中医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慢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口腔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提问

根据检查结果显示肺部感染严重,建议积极给以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给以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积极给以止咳祛痰,消炎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吸氧,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019-09-16 13:56

举报

张淑梅 助理医师 阜城县崔庙镇卫生院

擅长:内科,胃肠道疾病。妇科

提问

你好,这种情况应属于肺部感染性因素。应及时服用敏感抗生素消炎治疗,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同时也要注意增加饮食营养,规律作息。避免感冒因素,以免加重肺部的负担。规律用药。观察临床症状有无缓解。有必要可通过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2019-09-16 14:5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肺纹理增多

概述:肺纹理是指胸部影像检查时看到的从肺门向肺野外围延伸的放射 条状阴影。它主要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管组成。X线胸 片上肺纹理增多,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支气管性肺纹理增多:表现为肺纹理粗细不匀,其中常夹 杂变形纹理和小蜂窝影,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2)血管性肺纹理增多:肺纹理粗大,从肺门向肺内保持血管走行的特性,常伴有心脏增大的表现,主要见于风心病、先心病等。(3)淋巴性肺纹理增多:肺纹理在两肺内呈纤细的网状,常见于尘肺、癌性淋巴管炎等。(4)吸烟性肺纹理增多:显示双肺纹理增多,但走行正常,主要是由于长期吸烟引起的炭末沉着症所致。(5)生理性肺纹理增多:主要见于老年人和肥胖者。前者是由于老年人肺间质相对较丰富,从而在X线胸片上显示肺纹理增多;后者是由于受检者体质肥胖,皮下脂肪增多,导致X线吸收增加,从而引起胸片上肺纹理增多的假象。

  • 症状起因:病因:引起肺纹理增多的原因很多,既可以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生理性或技术性的。一般说来,孤立地报告肺纹理增多,共临床价值不大。只有认真分析肺纹理增多的性质,并与其他X线表现和临床情况及技术条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可能疾病: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呼吸

适用药品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1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反应的眼科炎性病变及眼部表面的细菌感染或有感染的危险的情况;2眼用激素用于眼睑、球结膜、角膜、眼球前段组织及一些可接受激素潜在危险性的感染性结膜炎等炎性疾病,可以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它们也适用于慢性前葡萄膜炎、化学性、放射性、灼伤性及异物穿透性角膜损伤;3有抗感染成分的混合物可以应用于发生眼表感染危险大的部位和预计有大量细菌存在于眼部的潜在危险时;本品中特有的抗感染药物对一些常见的眼部细菌和病原菌有效:葡萄球菌:金黄色葡

柴银颗粒

中医:清热解毒。用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痛

荆防颗粒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白痰。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1.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反应的眼科炎性病变及眼部表面的细菌感染或有感染危险的情况。2. 眼用激素用于眼睑、球结膜、角膜、眼球前段组织及一些可按受激素潜在危险性的感染性结膜炎等炎性疾病,可以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它们也适用于慢性前葡萄膜炎、化学性、放射性、灼伤性及异物穿透性角膜损伤。3. 有抗感染成分的复方制剂可以应用于发生眼表感染危险大的部位和预计有大量细菌存在于眼部的潜在危险时;本品中特有的抗感染药物对一些常见的眼部细菌和病原菌有效: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凝血酶阳性及阴性),包括耐青霉素株。链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一些非溶血性链球菌和一些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曲、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摩氏摩根氏菌、多数普通变形杆菌株、流感嗜血杆菌、腔隙莫拉氏菌、埃氏嗜血菌、醋酸钙不动杆菌以及一些奈瑟菌属。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