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骨科> 关节炎>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

医生回答(2)

朱子强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用药不当、病毒感染、白血病等原因所引起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是一种参与嘌呤代谢的酶,如果患者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则可能会导致患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唑嘌呤、巯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

2、基因突变

如果患者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沙丁胺醇、布等药物进行治疗。

3、用药不当

如果患者未遵医嘱按时用药,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药物浓度过高,从而引起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同时在用药期间需要注意避免私自用药,以免因用药不当引起不良后果。

4、病毒感染

如果患者受到病毒的感染,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小儿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磷酸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5、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是由于遗传、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分化障碍,会导致体内的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出现缺乏的情况,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等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化疗、放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4-07-31 22:15

举报

冯雪丽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感染,常在生后第1年开始发生,一些病人生后几年开始出现临床表现。感染类型,特殊病原菌包括假单胞菌、巨细胞病毒、水痘、腺病毒、EB病毒、ECHO病毒、念珠菌和卡氏肺囊虫。大多数患儿可接受常规的免疫接种,对破伤风杆菌和脊灰病毒能产生抗体。接种BCG后并不一定发生扩散。神经系统病变十分常见,包括痉挛、轻偏瘫、发育迟缓、共济失调、震颤以及多动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狼疮性关节炎和心包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生长障碍是PNP缺陷症的另一个临床问题。体检可扪及较小的淋巴结。

2014-07-31 22:1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