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什么叫母乳性黄疸

医生回答(2)

曹宗泽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的一种高胆红素血症,其发生机制与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关。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是因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该酶能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易于被肝脏摄取和排泄。但新生儿肝肠循环发育不完善,无法有效代谢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引起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白部分发黄,可能伴有轻微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症状。
诊断母乳性黄疸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测以评估胆红素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超声波检查观察肝脏和胆囊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轻度的母乳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消退。对于严重的病例,可以遵医嘱使用光照疗法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是自限性疾病,不必过于担心,但应密切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脱水。

2024-02-05 15:58

举报

许辰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2%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值。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2.7%。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当新生儿开奶迟,摄入量不足,肠蠕动减少时,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肠道中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黄疸。

2015-02-19 13:4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