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科> 产科> 剖宫产> 剖宫产切口感染细菌培养

医生回答(2)

丁国良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剖宫产切口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剖宫产切口感染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导致的细菌侵入,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则需考虑是否为术后并发症,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处理。
在剖宫产后,应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遵循医嘱正确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2024-02-21 02:18

举报

李琳玲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2.感染出现时间大多数发生在术后4~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切口胀痛、跳痛,切口不愈合。
  3.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归纳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相关因素。
  4.剖宫产切口感染治疗主要是局部治疗配合抗生素治疗。
  近年来,随着麻醉、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胎儿监护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参与,使剖宫产率不断攀升。然而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的水平并没有降低孕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伴随的手术并发症如麻醉意外、术中术后大出血、术后感染等却使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在诸多手术并发症中,其中感染占第一位。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已成为产妇术后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剖宫产切口感染评定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临床诊断基础上,要有病原学诊断依据。
  (二)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征
  在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原体中,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余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草绿色链球菌等。说明健康妇女的正常阴道菌群由于菌群失调可转变为致病菌或导致异位繁殖,引起切口感染。切口感染与菌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术一方面使患者的正常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改变了生殖道的生态环境,菌群比例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或定量的改变,容易出现机会感染。如果在本身菌群紊乱情况下又伴有血肿、坏死组织,切口只需0.1%的细菌量就能使机体感染。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的敏感抗生素主要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在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时应以此为依据。在现实医疗工作中,感染产妇的病原学检测率还很低,这样势必会影响抗生素选择的正确性,因此当切口有感染存在时应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的选用抗生素。
  (三)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特征表现
  感染出现时间均在术后2~10天,大多数发生在术后4~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切口胀痛、跳痛,切口不愈合。典型局部症状如红、肿、热,痛已少见。脓性分泌物或穿刺抽出脓液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产妇相对肥胖,单位组织供血较少且易形成死腔造成的。部分患者表现为切口裂开,在横切口术后表现为左侧裂开和在纵切口术后表现为下段裂开的占大多数,原因尚不清楚,故应在关腹时注意此两部位的细心操作,止血彻底。
  (四)影响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根据外科病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归纳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相关因素。术前相关因素包括经产妇、孕妇肥胖、伴有基础疾病、术前有感染存在、术前血色素偏低、胎膜早破、阴检次数或导尿次数≥2次、肛查次数≥3次、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因社会因素选择的剖宫产术及妊娠合并症等,如妊娠合并甲亢、糖尿病、心脏病等也是影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相关因素包括是否急诊、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外科技术水平。如手术延长1小时,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包括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多;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损伤组织;创面上的缝线、凝出血点增多,使局部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的手术可使术者疲劳等;术后相关因素包括术前住院天数、术中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不完善等。术后的护理,国外采用预防感染综合模式,要求术后医护人员整体预防,这是目前国内需加强的工作。

2015-10-29 20:2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