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中暑> 中暑的发病机制

精选回答(3)

聂志扬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擅长: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哮喘、肺气肿 、消化性溃疡、尿路感染、肾衰竭、肝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

提问

中暑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患者在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后,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体温可升高。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还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水分丢失过多,从而引起脱水的情况。如果患者的汗腺功能出现异常,导致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也可能会引起中暑。

中暑的患者需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还需及时饮水,补充丢失的体液。如果患者出现昏迷的情况,则需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2023-07-24 08:11

举报

韩志峰 主治医师 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尤其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白塞病、成人斯蒂尔病、干燥综合征等。

提问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中暑通常是在炎热高温季节或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环境下劳动,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可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严重可出现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意识模糊、惊厥、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甚至导致急性肝肾衰竭、死亡。如果考虑中暑应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2018-11-20 13:58

举报

何燕霞 主治医师 衢州市中医医院 三甲

擅长:头晕,头疼,晕厥,麻木

提问

中暑主要是在湿热天气,高温空气不流通环境中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障碍,电解质流失过多引起的头晕头痛,全身无力,眼花,大汗,恶心呕吐,甚至晕倒,抽搐 昏迷的现象。一旦发生中暑情况,迅速把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中,解开上衣,多补充淡盐水。

2018-09-29 22:34

举报

医生回答(5)

李焕晨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中暑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中暑发病原因
  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 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  针对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预防是关键。
  3、其他: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 、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 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二)中暑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 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2016-06-10 20:25

举报

姚小金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一、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   ( 一 ) 产热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运动和寒战也能产生热量。气温在 28 ℃左右时,静息状态下,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基础代谢产热 209~251KJ/(h · m 2 ) [50~60kcal/(h · m 2 )] 。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 2510~3765.6U/(h · m 2 )[600~900Kcal/ (h · m 2 )] 。   ( 二 ) 散热 体温升高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 约为正常的 20 倍 ) 。人体皮肤通过以下方式散热:①辐射 (radiation) :室温在 15~25 ℃时,辐射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约占散热量的 60% 。②蒸发 (evaporation) :在高温环境下,蒸发是人体主要散热方式。蒸发 l 升汗液散热 580kcal 。湿度大于 75% 时,蒸发减少。相对湿度达 90%~95% 时,蒸发完全停止。③对流 (convection) :占散热的 12% ,散热速度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和空气流速。④传导 (conduction) :约占散热量的 3% ,如果人体皮肤直接与水接触,因水较空气热传导性强,散热速度是正常的 20~30 倍。   ( 三 ) 适应 正常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 7~14 天后,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会增强,可具有 对抗高温的代偿能力,例如出汗量增加,而汗液钠含量较正常人少等。完全适应后,出汗散热量为正常的 2 倍。无此种代偿能力者,易发生中暑。   二、高温对人体各系统影响 中暑损伤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 (>42 ℃ ) 对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引起广泛性器官功能障碍。   ( 一 ) 中枢神经系统 高热能快速导致大脑和脊髓的细胞死亡,继发脑水肿和局部出血、颅内压增高、以至昏迷。小脑 Purkinje 细胞对高热反应极为敏感,常发生构语障碍、共济失调和辨距不良。   ( 二 ) 心血管系统 中暑早期,皮肤血管扩张引起血液重新分配,同时心排血量增多,加重心负荷。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使心排血量降低。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影响散热。   ( 三 ) 呼吸系统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 ARDS 。   ( 四 ) 水、电解质代谢 正常人出汗最大速率为 1.5L/h ,热适应后的个体出汗速率是正常人的 2 倍。大量出汗常导致水和钠的丢失。   ( 五 ) 肾 由于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 六 ) 消化系统 中暑时,直接热损害和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可引起缺血性肠溃疡,易发生大出血。严重中暑者,发病 2~3 天后几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 七 ) 血液系统 严重中暑患者,发病后 2-3 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DIC 。   ( 八 ) 肌肉 剧烈运动引起中暑时,由于肌肉局部温度增加、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常发生肌肉严重损伤、横纹肌溶解,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2016-06-10 20:23

举报

蔡文胜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维持体温在37℃左右.当人在运动时,机体代谢加速,产热增加,人体借助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以及呼吸加快等,将体内产生的热量送达体表,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等方式散热,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一般为32~35℃),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如电炉,明火),或空气中湿度过高通风又不良时,机体内的热难于通过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方式散发,甚至还会从外寻环境中吸收热,造成体内热量贮积从而引起中暑.

2016-06-10 20:23

举报

孟文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中暑(heat illness)是由于高温环境中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根据其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①热射病(heat stroke,
hyperpyrexia)是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无汗为主要症状.由于头部受日光直接曝晒
的热射病,又称日射病(sunstroke);②热痉挛(heat cramp)是由于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③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主要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后者又称热昏厥(heat syn-cope).正常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除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热量外,肌肉
收缩所致热量亦是另一主要来源.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3.89J(0.93cal)热量,足以提高体温1℃.在室内常温下(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
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
发.每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热量.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皮肤血管扩张
和经皮肤血管的血流量越多,散热越快.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

2016-06-10 20:22

举报

闵金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中暑,在一些高温夏季是常见病症。主要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我们的身体所产生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超过身体所负担的,因为没有及时调节,所以出现中暑症状。人体温度调节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各种身体机能系统障碍的一种表现,我们成为中暑。
  (一)发病原因
  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 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
  3、其他: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二)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相信大家在知道中暑是由于什么引起的之后,在炎热的夏季,可以更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针对中暑的原因,其实中暑的预防是关键。尤其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因为他们身体机能不够强大,在一些特殊环境当中,更需要我们精心照顾才能让他们安全度过夏季。

2016-06-10 20:2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