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帕金森很轻微怎么治疗方法
补充说明:帕金森很轻微怎么治疗方法
a******W 2017-03-04 21:3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帕金森病的轻度症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平衡训练、物理疗法、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考虑药物治疗或深部脑刺激术。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营养均衡、规律作息及适量运动,旨在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可提高身体灵活性,对缓解帕金森病有一定作用。
2.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通常由康复师指导,在特定器械上进行,旨在增强患者稳定性。帕金森病常伴随步态障碍,通过针对性训练可减轻此现象;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防受伤。
3.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肌肉强化练习、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或改善其功能状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都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4.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指使用具有滋补肝肾、平抑风阳功效的方剂来辅助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颤证”范畴,上述方剂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症状;但须遵医嘱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涉及在特定穴位施以细针刺激,可能需要多次会诊才能显现效果。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针灸目标点位主要是足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选择穴位时应考虑个体差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
除了上述推荐的方法外,建议定期监测并记录日常活动,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以免加重病情。
2024-01-23 19:15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帕金森病的轻度症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平衡训练、物理疗法、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考虑药物治疗或深部脑刺激术。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营养均衡、规律作息及适量运动,旨在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可提高身体灵活性,对缓解帕金森病有一定作用。
2.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通常由康复师指导,在特定器械上进行,旨在增强患者稳定性。帕金森病常伴随步态障碍,通过针对性训练可减轻此现象;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以防受伤。
3.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主要包括肌肉强化练习、关节活动范围维持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或改善其功能状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都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4.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指使用具有滋补肝肾、平抑风阳功效的方剂来辅助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认为帕金森病属“颤证”范畴,上述方剂能有效缓解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等症状;但须遵医嘱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涉及在特定穴位施以细针刺激,可能需要多次会诊才能显现效果。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针灸目标点位主要是足三里穴、曲池穴等穴位。选择穴位时应考虑个体差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风险。
除了上述推荐的方法外,建议定期监测并记录日常活动,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以免加重病情。
2017-03-04 21:51
举报向医生提问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其它部分的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最早系统描述该病的是英国的内科医生詹母帕金森,当时还不知道该病应归入哪一类疾病,称该病为震颤麻痹。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65岁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人群中则为0.4%.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50%~80%的病例起病隐袭,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手部的4~8Hz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言语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
多巴丝肼片
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性帕金森综合症(脑炎后、动脉硬化性或中毒性),但不包括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症。
安神补脑液
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强脑安神。用于肾精不足、气血两亏所致的头晕、乏力、健忘、失眠;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甲磺酸溴隐亭片
用于内分泌系统疾病,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高泌乳素瘤,肢端肥大症,抑制生理性泌乳,良性乳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