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骨科> 趾垂症> 趾垂症症状

医生回答(1)

柴月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趾垂症症状表现为站立时足下垂、肌张力减低、踝关节反射减弱或消失、行走拖沓、跨阈步态等,通常由神经或肌肉问题引起,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站立时足下垂
由于神经损伤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维持姿势,站立时失去支持而向下垂落。主要表现为患者在站立时足部位置低于膝关节水平,严重者甚至出现跌倒现象。
2.肌张力减低
当存在神经系统病变时,如多发性硬化等,会影响大脑皮层运动区以及锥体束,进而影响到肌张力中枢,使肌张力降低。通常会伴随肌肉无力、易疲劳等症状,在活动后尤为明显。
3.踝关节反射减弱或消失
踝关节反射是通过坐骨神经传递至脊髓骶段的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若患有周围神经炎,则会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到踝关节反射。典型表现为用叩诊锤轻击足底时,可引出跟腱反射,但其力量较弱或者完全不能引出。
4.行走拖沓
如果患者存在腓总神经麻痹的情况,此时支配小腿前外侧群肌的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会引起肌肉痉挛,从而导致行走拖沓的现象发生。此外还可能伴有足尖下垂内翻畸形的症状。
5.跨阈步态
跨阈步态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腓总神经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下肢肌肉平衡失调,引发跨阈步态。患者在走路时一只脚的脚跟先着地,然后整个脚掌再落地,有时还会伴随着摇晃不稳的感觉。
针对上述症状,建议进行神经电生理测试、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评估神经和结构完整性。治疗措施可能包括物理疗法、矫形鞋垫或手术矫正。患者应避免穿着高跟鞋,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定期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平衡练习,有助于改善症状并预防进一步恶化。

2024-03-27 11:0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