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全血粘度切变率偏低的原因及危害
补充说明:全血粘度切变率偏低的原因及危害
a******W 2022-04-02 19:25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巨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镰状细胞性贫血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全血粘度切变率偏低可能是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可能影响血液流动和运输氧气的能力。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结构异常,使红细胞易于溶解破坏,形成球形红细胞。这些球形红细胞在血液中滞留时间缩短,从而影响全血粘度。针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包括使用羟基脲进行骨髓移植。
2.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单克隆IgM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高浓度的IgM分子通过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引起组织水肿和黏稠度增高。对于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降低黏稠度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应用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化疗。
3.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腔内有大量的浆细胞增生,浆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种免疫球蛋白在血液中的浓度比较高,就会出现全血粘度偏高的现象。常用的缓解病情的药物有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可减轻浆细胞对骨髓腔的压迫,进而改善全血粘度偏高的现象。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过多的红细胞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通常采用静脉放血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每次放血量一般为400-600ml,每周2次左右。
5.镰状细胞性贫血
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差,在缺氧状态下容易发生溶血,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和铁,这些物质也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患者需要定期输血并接受铁螯合剂治疗,如去铁胺、地拉罗司等,以减少铁沉积和并发症风险。
建议关注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状态。
2024-03-14 06:4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无胆色素尿性黄胆综合征(AbdominalApoplexy Syndrome),又称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红细胞膜有先天性缺陷的疾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中伴有急性发作的溶血性贫血和黄疸,血液中球形细胞增多,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加。
苯丁酸氮芥片
霍奇金病,数种非霍奇金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晚期卵巢腺癌。本品对于部分乳腺癌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
乌苯美司胶囊
本品可增强免疫功能,用于抗癌化疗、放疗的辅助治疗,老年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可配合化疗、放疗及联合应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造血干 细胞移植后,以及其它实体瘤患者。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