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科> 中医儿科> > 心火疳什么症状

精选回答(1)

于晨光 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中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疾病,主要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

提问

心火疳的症状包括口舌生疮、口臭、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口舌生疮
心火疳多由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因素导致内火上攻心脏所致。此时火热之邪循经上犯于口腔,灼伤津液而出现口舌生疮。心火上炎可导致口腔黏膜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甚至形成溃疡面。
2.口臭
心火亢盛容易耗伤心阴,导致阴虚火旺,进而影响到脾胃运化功能,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的情况发生。当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肠道中发酵后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会随着胃肠蠕动上行至口腔中,从而引起口臭的症状。口臭通常发生在口腔内部,但也可能源于食道或胃部等位置。
3.口腔溃疡
心火旺盛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久而久之就会郁而化热,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热毒循经上攻于口腔则会引起口腔溃疡的发生。口腔溃疡一般出现在舌头、颊部或牙龈处,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凹陷,边缘清晰,中央覆盖有白色或黄色坏死组织。
4.小便短赤
心火炽盛会扰乱心神,使肾水亏虚,导致膀胱失去制约,因此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小便短赤主要表现在排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尿量减少,同时伴有尿色黄赤。
5.大便秘结
心火亢盛可能会导致大肠传导失常,进而影响到正常的排便功能,出现大便秘结的现象。大便秘结通常指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粪便干硬且难以排出。
针对心火疳的症状,建议进行舌苔检查、血常规和便常规等检测以评估炎症情况。治疗措施包括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口服液、龙胆泻肝丸等。患者平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

2024-04-19 17:5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心火

心火在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 症状起因: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 可能疾病:赤脉传睛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

朱先康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李妮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彩霞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童康儿童医院

郭小州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合肥天使儿童医院

樊风海 主治医师

提问

贵阳六一儿童医院

潘四海 主任医师

提问

武汉天佑之星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