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血管外科> 血栓形成> 新型抗血小板药

精选回答(1)

李常月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普外科尤其对肝胆胰腺,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有独特的见解。擅长于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肝癌以及结肠癌痔疮,肛裂。

提问

新型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和西洛他唑等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由于抗血小板药具有一定的风险与副作用,建议患者在出现相关疾病或症状时及时就医,以便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该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本品。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其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服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出血风险。
3.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适用于ACS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此药可快速、强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黏附。 对于存在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4.替格瑞洛
替格瑞洛适用于ACS患者的治疗以及PCI术后长期治疗。此药能够迅速抑制血小板活性。 建议空腹口服以提高吸收效率。
5.西洛他唑
西洛他唑适用于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此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孕妇禁用。
以上药物均属于抗血小板药,需要遵医嘱进行使用。建议患者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2024-01-31 23:35

举报

医生回答(1)

罗成志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抗血小板药物是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的简称。可使血液的粘稠度下降,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减少凝血酶的形成和释放,进而减少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也是抗凝治疗的一种。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西洛他唑以及某些中药如丹参、川芎、毛冬青等,都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此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一般不用于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治疗。但急性期的治疗完成后,常用来作为以后的维持治疗。
这类药物的出血的副作用很少,可长期使用。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互相配伍联合应用,以增加其抗凝效果。只需间断监测,不需频繁的化验检查。一般只需监测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就可以了。有条件时,还可以进行血小板粘附试验和聚集试验,即血液流变学检查。

2014-08-23 10:1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血栓形成 (血栓症)

血栓形成是指人体或动物在存活期间因某些诱因,血液有形成分在循环血中发生异常的血凝块,或者在心脏内壁或血管壁上发生血液沉积物。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