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补充说明: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W 2014-08-24 16:2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考虑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素、抗血小板药物、免疫调节治疗、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立即就医。
1.血小板输注
通过静脉注射将外源性血小板快速恢复至正常水平。该方法能迅速纠正血小板数量不足,对缓解出血倾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适合急性发作期使用。
2.血小板生成素
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使用。此药物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血小板前体细胞,进而促进血小板生成;适用于治疗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3.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按医嘱定期服用。这类药物可预防血小板聚集,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对于改善病情有益处。
4.免疫调节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A、甲泼尼龙等,遵循医嘱执行治疗方案。这些药物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有助于控制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从而减轻血小板破坏。
5.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遵照医师指导进行剂量调整及服药时间。此类药物通过干扰血小板活化及相关信号传导途径来降低其黏附性和聚集能力;对于预防新血栓形成有益。
建议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变化。同时,应避免高风险活动,如接触可能导致受伤的运动或器械,以减少出血风险。
2024-01-24 06:3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血浆置换疗法 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自1976年开始采用本法治疗TTP后疗效迅速提高,可达67%~84%,使预后大为改观。认为它能去除体内促血小板聚集物、补充正常抗聚集物,应及早进行。一般用量为每天40~80毫升每千克的新鲜冷冻血浆,至少5~7天。治疗有效(一般在1~2周内),则血清LDH浓度下降,血小板增高,神经系统的症状恢复。通常在血清LDH浓度下降至400U/L时,即可停止血浆置换。血浆置换疗法中不宜用冷沉淀物,以免大量ⅤW因子触发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输注血小板应列为禁忌。
2014-08-24 16:23
举报向医生提问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大黄 虫丸
1.肝胆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脂肪肝、肝脾肿大、梗阻性黄疸;急慢性胆囊炎等。2.妇科病:闭经、月经病、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核、不孕症。3.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血淤头痛、高血压。4.血液病:高粘血症、高脂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癌症:原发性肺癌、肝癌、宫劲癌。6.胃肠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不良、便秘、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等。7.外科疾病:创伤骨折、外伤疼痛、腰肢冷痛、坐骨神经痛、劳伤过度、腹膜炎、肠粘连、肛裂、周围血管病、颈淋巴结核、鹤膝病等。8.皮肤病:鱼鳞癣、牛皮癣、颜面色素沉着等。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血栓心脉宁片
益气活血,开窍止痛。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胸痹症见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