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不良建筑综合征怎么治
补充说明:不良建筑综合征怎么治
a******W 2021-07-11 00:1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不良建筑综合征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行为疗法、环境控制措施或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压力源、规律作息及适量运动。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减轻由不良建筑综合征引起的不适症状。
2.心理行为疗法
心理行为疗法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个体识别并应对情绪反应。此方法针对因工作场所诱发的心理压力导致的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3.环境控制措施
环境控制措施涉及使用空气净化器、控制湿度水平以及定期通风。这些措施旨在减少环境中可能触发症状的致敏因子,缓解由不良建筑综合征引发的相关症状。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能包含抗组胺药、β受体拮抗剂或皮质类固醇喷雾剂。这些药物能够舒缓由过敏反应造成的呼吸道、皮肤或眼部不适。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建议患者避免已知的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有助于减少症状发生频率。
2024-01-17 15:54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不良建筑综合症(sickbuildingsyndrome,SBS),亦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是近年来国外有关专家提出的某些建筑物内由于空气污染、空气交换率很低,以致在该建筑物内活动的人群产生了一系列自觉症状,而离开了该建筑物后,症状即可消退。这种建筑物被称为“不良(或病态)建筑物”,产生的系列症状被称为“不良建筑综合症”SBS是主要症状表现为:眼、鼻、咽、喉部位有刺激感,头疼,易疲劳,呼吸困难,皮肤刺激,嗜睡,哮喘等非特异症状。目前认为,SBS是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成。除了污染和通风以为,还可能由于温度、湿度、采光、声响等舒适因素的失调,包括情绪等心理反应参与。
症状起因:比较著名的有W.S.Cain学说和G.D.Nielsen学说。这里仅对G.D.Nielsen等的学说简介如下:在眼、鼻、咽部和上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大量的三叉神经的无髓鞘Aδ纤维。在无髓鞘C纤维和薄髓鞘Aδ纤维膜中镶嵌有感觉性刺激受体(Sensory Irritant Receptors,SIR)和阳离子/钙通道(Cation/Ca2+ Channel)的蛋白复合体。VOC和甲醛等能够通过物理性吸附和/或化学反应的方式激活SIR,从而打开阳离子/钙通道,然后引起钙内流。细胞内钙的积累又可以导致神经细胞在局部和中枢的纤维末梢内P物质(Substance P,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颗粒的脱颗粒。当SP和CGRP脱颗粒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时,即可产生刺激感觉和全身症状,当发生在眼、鼻、咽部和上呼吸道黏膜,则会发生局部炎症等反应。 参与这个过程的因素还有:VOC和甲醛等在上呼吸道的代谢(—);质子供体的调制作用(+);SP和CGRP在上呼吸道的代谢(—);SP和CGRP代谢的抑制(+);SP受体的拮抗剂(—)和激活剂(+)等等。
就诊科室:内科
维生素B1片
1.适用于维生素B1缺乏的预防和治疗,如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或Wernicke脑病。亦用于周围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的辅助治疗。2.全胃肠道外营养或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不良时维生素B1的补充。3.下列情况时维生素B1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或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血液透析、长期慢性感染、发热、重体力劳动、吸收不良综合征伴肝胆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酒精中毒伴肝硬化)、小肠疾病(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局限性肠炎、持续腹泻、回肠切除)及胃切除后。4.大量维生素B1对下列遗传性酶缺陷病可改善症状: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病)、支链氨基酸病,乳酸性酸中毒和间歇性小脑共济失调。
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本品适用于有胃肠道功能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或不愿吃足够数量的常规的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肠内营养治疗的病人。主要用于:1.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一胰腺炎一肠道炎性疾病一放射性肠炎和化疗一肠癌一短肠综合征一艾滋病病毒/艾滋病。2.危重疾病一大面积烧伤一创伤一胀毒血症一大手术后的恢复期。3.营养不良病人的手术前喂养4.肠道准备本品能用于糖尿病病人。
人胎盘片
用于治疗各种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用于治疗发育不良,咳嗽气喘,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月经失调,不孕少乳,更年期综合征;可用作肿瘤、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可用作久病体虚及生育前后恢复期的营养补充剂。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1.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癌症患者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特别在强烈的骨髓剥夺性化学药物治疗后,注射本品有助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缩短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加速粒细胞数的恢复,从而减少合并感染发热的危险性。2.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3.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