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流口水> 嘴里不停的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嘴里不停的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发病时间:不清楚

嘴里不停的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补充说明:嘴里不停的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2024-08-25 00:02

流口水 流涎 口腔 口腔感染 发炎 肿胀 阿莫西林胶囊 疼痛 发热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张延清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擅长:儿童龋病,牙髓及根尖周病变的临床诊治,儿童牙外伤及口腔保健

提问

嘴里不停的流口水可能是由生理性流涎、口腔干燥、口腔感染等引起的。
1.生理性流涎
生理性流涎是由于唾液腺的正常分泌导致的,通常在婴儿时期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不需要特殊治疗,保持口腔卫生即可,如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2.口腔干燥
口腔干燥可能是由于唾液腺功能减退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导致口腔黏膜失去润滑,从而引起口水分泌减少。可以使用人工唾液来缓解症状,如使用人工唾液喷雾剂。
3.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可能导致唾液腺发炎或肿胀,刺激唾液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口水增多。针对感染的治疗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疗,如口服阿莫西林胶囊。
如果嘴里不停的流口水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发热等,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和饮料,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2024-08-26 09:2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流口水 (口涎外溢)

口涎外溢又称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宝贝患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也会流涎不止。

  • 症状起因: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 可能疾病: 下颌下隙感染 中风 口炎 扁桃体周围脓肿 痉挛性脑瘫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口腔

适用药品

伊曲康唑胶囊

1.妇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2.皮肤科/眼科:(1)花斑癣、皮肤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2)由皮肤癣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3.系统性真菌感染:系统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孢子丝菌病、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各种少见的系统性或热带真菌病。注:对于免疫受损的隐球菌病患者及所有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患者,只有在一线药物不适用或无效时,方可使用本品治疗。

聚甲酚磺醛栓

1.妇科:用于宫颈糜烂宫颈炎、各类阴道感染(如细菌、滴虫和真菌引起的白带增多)、外阴瘙痒、使用子宫托造成的压迫性溃疡、宫颈息肉切除或切片检查后的止血,及加速电凝治疗后的伤口愈合;还可用于乳腺炎的预防(乳头皲裂的烧灼)。 2.外科与皮肤科:用于皮肤伤口与病变的局部治疗(如肢体溃疡、褥疮、慢性炎症等),能够加速坏死组织的脱落,止血和促进愈合过程及用于尖锐湿疣的治疗。 3.口腔科:用于口腔粘膜和齿龈的炎症口轻溃疡及扁桃体切除后的止血.

胸腺肽肠溶片

1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T细胞缺陷病(如:儿童先天性免疫缺陷)。3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等)。4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顽固性口腔溃疡等)。5肿瘤的辅助治疗。

伊曲康唑口服液

-治疗HIV阳性或免疫系统损害患者的口腔和/或食道念珠菌病。-对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患者和预期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亦即<500细胞/μ1)的患者,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对于伴有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为系统性真菌病时,可作为伊曲康唑注射液经验治疗的序惯疗法。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