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回答(2)

谢廷坤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卡里翁病也称为三期梅毒,通常在感染后2-10年发展为晚期梅毒。
卡里翁病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在体内长期存在并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逐渐减弱,无法有效控制梅毒螺旋体的复制和扩散,从而引发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系列症状。
此外,还可能伴随口腔黏膜出现红斑、糜烂等病变,严重时可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受损。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液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水平,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2024-02-07 13:21

举报

谢昌盛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卡里翁病病因

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 Barton首先发现从奥罗亚热患者红细胞内存活的杆菌微生物,后来又被多数学者所证实,因而称此病原体为杆菌状巴通体(bartonella bacilliformis)。1920年培养出此病原体,并感染猴子成功。杆菌状巴通体为一种细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为(0.2μm~0.5μm)×(1μm~2μm),能运动,多形性,可表现为球形、环形、卵圆形或颗粒状。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μm。在急性早期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形态更具球形,常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该菌要求在高营养的培养基(含动物或人血的琼脂),最佳温度为28℃,5%二氧化化碳环境条件下缓慢生长,42℃不生长。生化反应极不活泼,不产生溶血素,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杆菌状巴通体细胞脂肪酸组成比其他巴通体有较多的C16∶1ω7c(占18%),并检出C12∶O和C14∶O。OConnor用凝胶电泳分析本病原体16SrRNA序列表明,其片段为1431个碱基,与五天热巴通体同源性达91.7%。其ialA和ialB两个基因与侵袭力有关,已经被克隆与表达。鞭毛为杆菌状巴通体侵入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有人观察到运动的巴通体如钻孔器,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而使红细胞膜改变,导致巴通体侵入红细胞内。传播的媒介为野口白蛉和疣肿白蛉。人为惟一的自然宿主。

2014-07-28 10:0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