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骨科> 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医生回答(2)

邓乐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变,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年龄增长有关。这些因素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成骨细胞功能减弱,引起骨吸收大于形成,进而引发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可能包括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此外还可能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需要进行X线检查、CT扫描、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定量超声测量(QUS)等。其中DXA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可以准确评估骨密度。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常用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生活方式干预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患者应保持适度的日晒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同时注意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以减少骨质流失风险。

2024-03-12 00:59

举报

宋雅儿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是骨量低和骨的微细结构有破坏,招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骨组织的矿物质和骨基质均有减少。女性较男性多见,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骨折,尤其75岁以上的妇女骨折发生率高达80%以上。 防治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1、抗骨吸收药物,如降钙素、双膦酸盐、雌激素等;2、促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等;3、促进骨矿化药物,如钙制剂、维生素D类等。此外,如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同化激素、生物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有的尚未广泛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评估。

2014-10-17 16:3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