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

医生回答(1)

丁国良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为贫血、乏力、瘙痒,伴随尿液呈深黄色、巩膜黄染等症状。由于溶血性黄疸可能引起严重的血液学问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贫血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能力,导致外周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溶血性黄疸时,红细胞寿命缩短,其破坏速度加快,超过了骨髓造血系统的代偿能力。贫血会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缺氧相关症状,如心慌、气促等。
2.乏力
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铁元素从受损红细胞中释放出来,被肝脏利用合成含铁血黄素和肝贮存铁。这些含铁化合物会抑制线粒体功能,影响能量代谢,进而出现乏力的症状。乏力可能伴随有活动后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瘙痒
溶血性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此时胆汁淤积会导致皮肤瘙痒。胆盐刺激神经末梢也会引起瘙痒感。瘙痒多为全身性的,但也可能是局部的,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
4.尿液呈深黄色
当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尿液中的胆红素含量也随之增加,使尿液呈现深黄色。这是溶血性黄疸的直接征象,表明胆红素已经排入尿液中。
5.巩膜黄染
巩膜黄染是因为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然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肝细胞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胆红素,随胆汁排出到肠道,一部分未被吸收的经过肠道重吸收到肝脏,成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回到肠腔称为肠源性胆红素,其中有一部分经淋巴系统回到门脉循环,有一部分经过十二指肠上端的黏膜重新被吸收入血,构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叫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未被重吸收的大部分经过十二指肠下段,由胆管进入胆总管,最后由胆囊储存并浓缩,然后不断地分泌进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未被充分利用的就随着大便排出,这时大便就会呈白陶土色,当胆道受阻时,胆汁不能顺利地排到肠道而逆流入血,结果就是发生梗阻性黄疸,此时血液中的胆红素会大量增高,除了表现为巩膜黄染外,还可伴有皮肤黄染。巩膜黄染意味着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较高,是诊断溶血性黄疸的重要线索之一。
针对溶血性黄疸的诊断,可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评估贫血程度和胆红素水平;肝功能测试可提供关于肝功能的信息。对于疑似病例,建议进行溶血试验、血清学检测以及超声波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免疫调节剂环磷酰胺或脾脏切除术。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贫血症状。

2024-02-20 13:1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