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科> 泌尿外科> 尿失禁> 小便失禁> 经常小便失禁

医生回答(1)

闵荣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经常小便失禁可以考虑行为疗法、抗胆碱酯酶药物、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通常由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指导患者识别并改变导致尿失禁的行为模式。此方法旨在通过认知重构、放松技巧及生活习惯调整来减轻压力影响,从而控制排尿行为。
2.抗胆碱酯酶药物
抗胆碱酯酶药物如阿托品可用于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尿失禁。剂量须个体化调整。这类药物能减少乙酰胆碱对逼尿肌的刺激作用,降低其过度活动,改善膀胱稳定性。适用于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尿失禁。
3.盆底肌肉锻炼
盆底肌肉锻炼包括凯格尔运动,每日多次进行收缩-松弛动作,持续数周至数月。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有助于提高尿道闭合压力,预防或缓解尿液渗漏。适合所有年龄段人群普遍开展。
4.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涉及使用传感器监测身体信号,如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反应,并教导患者如何控制这些信号。该技术帮助个体认识并控制生理过程,可能有益于管理尿失禁。特别适用于焦虑相关的小便失控。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需由受训中医师执行,在特定穴位刺入细针,一般需要连续几周定期接受治疗。传统中医学认为,针灸可调节体内气血流通,对于某些类型的尿失禁有效。针对上述病症效果显著。
除上述措施外,建议避免饮用利尿剂饮料,如咖啡和酒精,以减少尿频的发生。同时,肥胖者应积极减重,因为体重每下降5%,腹部脂肪会明显减少,有利于缓解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

2024-03-23 20:4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