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胆红素升高> 溶血素制备方法

医生回答(2)

林筱婕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溶血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剂、血浆置换、光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脾脏切除术等方法。如果出现溶血症状,应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溶血的药物,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
1.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来减少溶血,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能够稳定红细胞膜蛋白结构,防止其被破坏,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
2.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将患者血液中的致病性自身抗体或补体成分分离出来,再补充正常的血浆成分,通常使用单采血浆置换机。此技术可迅速清除致病性自身抗体或补体成分,减轻溶血症状。
3.光疗
光疗包括UVB疗法和PUVA疗法,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接受特定波长紫外线照射。UVB能直接破坏异常增生的T淋巴细胞,PUVA则通过增强皮肤合成维生素D3能力发挥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有助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溶血。
4.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涉及口服或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具体剂量和疗程由医师根据病情调整。这类药物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抑制免疫系统活性,对多种类型的免疫介导性疾病有效;但长期使用需警惕副作用。
5.脾脏切除术
脾脏切除手术通常采用开放式或腹腔镜下操作,时间依个体差异而定。手术旨在消除产生大量无效红细胞的原因之一——脾脏内老化的红细胞破坏增加;然而,对于某些遗传性溶血病例效果有限且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在考虑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应首先排除潜在的感染源,以免因不当处理导致继发性溶血加重。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贫血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4-01-05 07:57

举报

谢亚成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的发生原因为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受血者体内存在的致敏抗原导致体内产生记忆免疫细胞,如再次输注含相同抗原的血液制剂,会刺激产生免疫回忆反应而导致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组织被破坏。临床表现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通常在输血小时后出现,一般多在输血后天,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贫血、黄疸、血浆胆红素升高。临床预防措施大学的系列研究发现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中,抗体导致的占,抗抗体导致的占(临床上较为重要),抗抗体导致的占。 临床上迟发性血管外溶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仔细的病史咨询和同种异体免疫史的记录采用自身输血根据患者的妊娠史及输血史选择特殊配合的血液制剂。

2014-10-13 21:30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