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肝区疼痛> 肝吸虫怎么治疗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肝吸虫病的治疗可以考虑熊去氧胆酸治疗、吡喹酮、阿苯达唑、甲硝唑、阿苯达唑+甲硝唑联合疗法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诊疗。
1.熊去氧胆酸治疗
熊去氧胆酸通过口服给药,通常为每日一次,剂量依医嘱调整,旨在减轻由肝吸虫引起的胆管炎。此药物有助于调节胆汁分泌及减少寄生虫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适用于缓解肝吸虫感染所致的不适症状。
2.吡喹酮
吡喹酮一般分2-3天服用,每次剂量依据体重计算,需严格遵照医师指导执行。该药具有广谱抗蠕虫活性,可迅速杀死成虫并促进虫体排出,是治疗肝吸虫病的一线选择。
3.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通常分为数日疗程,每日固定时间点口服,具体用法遵循医生处方。此药能有效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降低其生存能力,从而发挥驱虫效果。
4.甲硝唑
甲硝唑通常作为短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每日按医嘱规定的时间间隔口服。甲硝唑可通过干扰寄生虫DNA合成来消灭肝吸虫,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
5.阿苯达唑+甲硝唑联合疗法
阿苯达唑和甲硝唑联合使用时应按照医生指示进行,通常为连续用药数日。两者协同作用增强疗效,阿苯达唑主要针对成虫,甲硝唑则侧重于幼虫和囊蚴,联合应用可全面控制肝吸虫发育各阶段。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外,建议采取饮食管理策略,如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鱼类和贝类,以减少再次接触肝吸虫的风险。

2024-01-18 13:17

举报

医生回答(4)

易姹新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①吡喹酮:常用剂量为每次25mg/kg,每日3次,连用2个月(总量为150mg/k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副作用轻而少,偶有头痛、头昏、恶心、乏力等。
②阿苯达唑(丙硫咪唑):是近年发现的高效广谱驱虫药,剂量为每次5~10mg/kg,每日2次,连服7日。副作用少,少数可有头昏、乏力、腹泻等,可自行缓解。孕妇与2岁内小儿忌用。并发胆道感染者,宜加用抗生素,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重症有营养不良或肝硬化症状时,应加强营养、保护肝脏、以后再考虑特殊治疗。有胆囊炎、总胆管堵塞等急性外科并发症时,应即以手术治疗。

2015-07-31 22:48

举报

曹天云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可致肝吸虫病。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本病在国外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

2015-07-31 22:48

举报

万明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肝吸虫病症状
型症状: 乏力(65%) 消化不良(60%)
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视感染轻重而异。感染较轻者可无症状,当初次大量感染非流行区居民时,人体反应常特别显著,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且有压痛。流行区居民慢性多次感染,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乏力、营养不良、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少数长期反复严重感染者,最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当成虫迁移至总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和梗阻性黄疸。
寄生虫感染(40%):
肝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如猫、狗、猪、鼠)的肝胆管内。在流行区,患有本病的人或动物,虫卵经常随胆汁进入肠内,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一系列的发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许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动,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体内,形成囊蚴,囊蚴具有感染性。

2015-07-31 22:48

举报

程茂璐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肝吸虫病的治疗可以考虑熊去氧胆酸治疗、吡喹酮、阿苯达唑、甲硝唑、阿苯达唑+甲硝唑联合疗法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诊疗。
1.熊去氧胆酸治疗
熊去氧胆酸通过口服给药,通常为每日一次,剂量依医嘱调整,旨在减轻由肝吸虫引起的胆管炎。此药物有助于调节胆汁分泌及减少寄生虫对肝脏造成的损害,适用于缓解肝吸虫感染所致的不适症状。
2.吡喹酮
吡喹酮一般分2-3天服用,每次剂量依据体重计算,需严格遵照医师指导执行。该药具有广谱抗蠕虫活性,可迅速杀死成虫并促进虫体排出,是治疗肝吸虫病的一线选择。
3.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通常分为数日疗程,每日固定时间点口服,具体用法遵循医生处方。此药能有效抑制寄生虫生长、繁殖,降低其生存能力,从而发挥驱虫效果。
4.甲硝唑
甲硝唑通常作为短期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每日按医嘱规定的时间间隔口服。甲硝唑可通过干扰寄生虫DNA合成来消灭肝吸虫,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
5.阿苯达唑+甲硝唑联合疗法
阿苯达唑和甲硝唑联合使用时应按照医生指示进行,通常为连续用药数日。两者协同作用增强疗效,阿苯达唑主要针对成虫,甲硝唑则侧重于幼虫和囊蚴,联合应用可全面控制肝吸虫发育各阶段。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外,建议采取饮食管理策略,如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鱼类和贝类,以减少再次接触肝吸虫的风险。

2015-07-31 22:4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也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因进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感染。临床特征为消化不良、肝肿大、上腹隐痛、疲乏以及精神不振。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华支睾吸虫首次发现于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通过对古尸的检查,考古学证实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存在2300年以上。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