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硬度不够怎么办
补充说明:硬度不够怎么办
a******W 2016-01-04 21:2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高建军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擅长:尿道炎,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 男性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无精子症,阳痿,早泄,包皮过长,包茎,包皮炎,龟头炎,包皮龟头黏连
提问
硬度不够可以考虑生活方式调整、中药调理、抗ED药物、心理行为疗法、针灸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以及改善睡眠质量等。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可能间接影响勃起功能。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内分泌平衡,进而改善勃起功能。针对性地减少吸烟和饮酒频率,可降低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风险,维护其正常生理功能。
2.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体质开具方剂,通常采用汤药或丸散膏丹形式服用。疗程长短因人而异,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周至数月。中药通过调节体内气血阴阳平衡来治疗硬度不足。例如,补肾益气类中药如党参、黄芪等可以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类中药如桃仁、红花等则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量,缓解阴茎海绵体供血不足所致硬度下降现象。
3.抗ED药物
抗ED药物主要包括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口服药物,在性活动前按说明书规定时间服用。剂量及频次依据医嘱调整。这类药物能够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阴茎海绵体血液流入量,从而提升勃起硬度。须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出现副作用。
4.心理行为疗法
心理行为疗法涉及面广泛,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具体操作由专业人员指导完成。此法旨在解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硬度问题。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及应对策略,减轻压力和焦虑,恢复自然勃起能力。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常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其指导下进行,选择特定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每次治疗持续30-60分钟。针灸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来改善硬度问题。对于某些原因导致的硬度减退,如紧张、压力大等,针灸可能会有所帮助。
面对硬度问题,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以辅助改善症状。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以增强勃起硬度。
2024-02-17 14:05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你好,这种情况考虑阳痿的啊,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是指在有性欲要求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者虽然有勃起且有一定程度的硬度,但不能保持性交的足够时间,因而妨碍性交或不能完成性交。泌尿生殖器慢性炎症继发阳痿者较为常见,如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其中以慢性前列腺炎出现阳痿者最为多见。建议及早到医院针对做一下勃起功能检测等相关性功能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再考虑治疗。
2016-01-04 21:27
举报向医生提问
阳痿是最常见的男子性功能障碍性疾病,简称ED。是指男性在性生活时,阴茎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勃起,未能完成满意的性生活,且病程持续三个月以上。主要表现为在性交开始阶段勃起缓慢或者难以勃起;有时虽然勃起了,但勃起的硬度不够而造成插入困难或者根本不能插入阴道。阳痿通常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雄激素缺乏、高催乳素血症、高雌激素血症、肥胖、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阳痿发病率逐渐增多,阳痿的发病率在超过40岁以上成年男性中超过50%。目前初步分为心理性、器质性、混合性三大类。
金水宝胶囊
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用于肺肾两虚,精气不足,久咳虚喘,神疲乏力,不寐健忘,腰膝痠软,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益肾壮阳膏
补肾壮阳、活血通络。用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属肾阳虚者。
前列康舒胶囊
解毒活血,补气益肾。用于肾虚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可改善尿频,尿急,尿痛,腰膝酸软,会阴胀痛,睾丸隐痛等症状。
盐酸米诺环素胶囊
本品适用于因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病奈瑟菌、痢疾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梅毒螺旋体及衣原体等对本品敏感的病原体引起的下列感染:1.尿道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前列腺炎、淋病、膀胱炎、附睾丸炎、宫内感染、肾盂肾炎、肾盂炎、肾盂膀胱炎等。2.浅表性化脓性感染:痤疮、扁桃体炎、肩周炎、毛囊炎、脓皮症、疖、疖肿症、痈、蜂窝组织炎、汗腺炎、皮脂囊肿粉瘤、乳头状皮肤炎、甲沟炎、脓肿、鸡眼继发性感染、咽炎、泪囊炎、眼睑缘炎、麦粒肿、牙龈炎、牙冠周围炎、牙科性上腭窦炎、感染性上腭囊肿、牙周炎、外耳炎、外阴炎、阴道炎、创伤感染、手术后感染。3.深部化脓性疾病:乳腺炎、淋巴管(结)炎、颌下腺炎、骨髓炎、骨炎。4.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细菌性肺炎、异型肺炎、肺部化脓症。5.梅毒。6.中耳炎、副鼻窦炎、颌下腺炎。7.痢疾、肠炎、感染性食物中毒、胆管炎、胆囊炎。8.腹膜炎。9.败血症、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