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左侧脸麻木
补充说明:左侧脸麻木
a******W 2014-08-11 21:1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左侧脸麻木可以考虑营养神经治疗、抗炎治疗、针灸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营养神经治疗
营养神经治疗通常包括口服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药物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这些药物能够改善神经代谢,支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从而缓解左侧脸部麻木的症状。
2.抗炎治疗
抗炎治疗可能涉及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能减少组织水肿及发红,进而缓解因神经受压引起的面部麻木。
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细针进行刺激,一般每次治疗30-60分钟。针灸可调节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有助于舒缓左侧脸部的麻木感。
4.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低能量激光设备,照射受损区域,通常为数次会诊周期。低功率激光可促进细胞修复与再生,并提高血液循环效率;对于面部长期处于不活跃状态导致的暂时性感觉减退有积极作用。
除上述常规治疗外,患者还可尝试面部肌肉锻炼,如左右咀嚼口香糖或吹气球,以增强面部肌肉活力。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3-12-31 23:55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你好,一是面神经麻痹,二是脑血管的问题。到医院检查一下血压,血脂,脑血管,电解质看看。考虑是腔隙性脑梗塞 或者是面神经炎症导致的,建议进一步检查。
2014-08-11 21:11
举报向医生提问
1961年6月国际医学协会称“面神经麻痹称”为“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通常是指在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面神经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症状起因:⒈ 感染:约42.5%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颞骨化脓性炎症。 ⒉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约30 .3%,Bell麻痹的因为疲劳及面部、耳后受凉、受风引起。 ⒊肿瘤:约5.5%,肿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肿瘤均可以引起。肿瘤包括:基底动脉瘤、颅底肿瘤、听神经瘤、腮腺瘤、原发性胆脂瘤及颈静脉球肿瘤。 ⒋神经源性:约13.5%,由于脑血管病,颅内、非创伤性神经源性引起。 ⒌创伤性:约8.2%,颅底骨折、颞骨骨折、面部外伤、外科手术及以及面神经分布区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如酒精、青霉素及肉毒素等药物是面瘫在创伤性原因中最常见的。 ⒍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⒎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⒏血管机能不全 ⒐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十三味红花丸
1.藏医:补肝益肾,解毒通淋。用于肝萎缩,外伤引起的肾脏肿大,肝热症,小便癃闭,性水肿,化合毒中毒症,“亚玛”虫病。2.中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梅毒,疱疹,尖锐湿疣,支原体、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淋菌尿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3.运动系统: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肩周炎,颈椎炎,骨质增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致骨折,挫伤等原因的各种疼痛。4.心脑血管系统:脑震荡及后遗症,脑血栓及后遗症,脑栓塞及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症,中风,瘫痪,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各种原因引起的癫痫和惊风等。5.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官能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各类神经性障碍,各类神经性炎症等。6.白脉病:指气血交搏,运行受阻而不能内充肚腑、外达肌筋、骨骼、损及白脉引起的以麻木、肿痛、萎缩、拘挛为特征的病症,又称“白痹”,外遇风寒湿气,内伤疫热、毒热,劳累过度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豨蛭络达胶囊
化痰活血,熄风通络。本品用于缺血性中风(轻型脑梗塞)中经络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清、偏身麻木、头晕、脉弦滑。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甲钴胺片
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