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精神病> 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

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

发病时间:不清楚

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

补充说明: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

a******W 2015-03-04 22:08

人格障碍 精神病 妄想 暴怒 精神 气结 焦虑 利培酮 脑功能成像 大脑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医生回答(2)

司徒横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以持续的、系统化的非现实性的妄想为主要临床特征,这些妄想通常涉及被伤害或被跟踪等威胁。
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涉及到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尤其是多巴胺系统的过度活动。这导致个体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和情绪调节障碍,从而产生持续的妄想观念。患者可能表现为固执地坚信自己受到监视、追踪或迫害,尽管没有客观证据支持这些信念。此外,他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易怒或社交退缩等症状。
诊断该障碍时,常需进行心理评估,包括面谈和标准化测试,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脑功能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帮助评估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或多奈哌齐,以改善妄想和其他精神病症状。认知行为疗法也可用于纠正错误的思维模式并提高应对能力。
面对妄想性假想人格障碍,重要的是保持与患者的密切联系,避免激惹其妄想观念,同时鼓励其接受专业治疗,促进心理健康。

2024-02-22 18:59

举报

陈茵沫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您好,人精神受到刺激以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和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中间主要通过对“气”的影响来影响到五脏功能或产生病理产物,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进而导致相应的五脏出现功能的紊乱,中医五志(情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肝-怒,心-喜,脾-思,肺-悲,肾-恐.在精神病人的发病早期往往有情绪的过激行为,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使用情绪(心理干预或其他)来改善.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15-03-04 22:0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