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说明: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a******W 2016-03-21 20:1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平抑肝阳、解毒疗疮、润燥滑肠等功效与作用。由于菊花可能有轻微的毒性,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
1.清肝明目
因为菊花具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的作用,能缓解因肝火上攻所致的眼部症状。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症状。可配伍枸杞子、石斛等滋阴明目的中药增强疗效。
2.疏风散热
菊花入肝经,能够疏散肝胆之风邪,故而具有疏风散热的功效。本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常配伍连翘、薄荷等同用。
3.平抑肝阳
由于其性寒凉,善清头目之风热,且有清泻肝火之效,故能平抑肝阳。本品多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常与其他平肝潜阳药物如龙骨、牡蛎等合用。
4.解毒疗疮
菊花归肺、肝二经,能疏散风热、清泄肝火,从而达到解毒疗疮的目的。对于痈肿疔疮、丹毒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内服外敷均可,需遵医嘱进行。
5.润燥滑肠
菊花入肝经,能清肝火以除眼疾,又入大肠经,能清大肠之实火而通便,因此具有润燥滑肠的功效。本品主治津枯血少所致的大便秘结。可用作代茶饮,长期服用效果更佳。
上述提及的所有功效均需要通过中药材配伍或其他方式来实现,不可盲目自行用药。此外,菊花性微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2024-01-14 08:5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你好,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有镇静、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并增加血流量。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菊甙有降压作用。用于感冒风热,发热头昏;肝经有热;目赤多泪,或肝肾阴虚,眼目昏花。
2016-03-21 20:17
举报菊花的功效与作用健康的人平水也可当开水饮用。每次喝时,不要一次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杯的茶水,再加上新茶水,泡上片刻,而后再喝。于由菊花茶的药效,它普遍被人们喜爱。现代科学已能提取菊花中的有效成份,制成菊花晶、菊花可乐等饮品,让喜爱快捷省时的人饮用起来更为方便。菊花茶是老少皆宜的茶饮品。
2016-03-21 20:17
举报菊花的功效与作用泡饮菊花茶时,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每次放上四、五粒,再用沸水冲泡即可。若是饮用的人多,可用透明的茶壶,每次放一小把,冲入沸水泡2-3分钟,再把茶水倒入每个人的透明玻璃杯中即可。饮菊花茶时可在茶杯中放入几颗冰糖,这样喝起来味更甘。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或由风、寒、湿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的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2016-03-21 20:17
举报菊花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人喜欢喝菊花茶,特别是常用电脑的上班族,菊花茶确实对保养眼睛有好处。睡前喝太多的水,第二天早晨起床眼睛就会浮肿得像熊猫一样,民间有一方法:用绵花沾上菊花茶的茶汁,涂在眼睛四周,很快就能消除这种浮肿现象。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力模糊有很好的疗效,国人自古就知道菊花有保护眼睛的作用。除了涂抹眼睛可消除浮肿之外,平常就可以泡一杯菊花茶来喝,能使眼睛疲劳的症状消退,如果每天喝三到四杯的菊花茶,对恢复视力也有帮助。
2016-03-21 20:16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传染性疾病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支原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尤其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疲劳更加明显。二、营养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肥胖、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崩症等。三、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血清病、药物热、SLE、风湿热、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四、恶性肿瘤见于各系统的恶性肿瘤。五、其他各系统疾病消化、循环、泌尿、造血、呼吸等系统疾病。
就诊科室:内科
银杏叶提取物片
主要用于脑部、周边等血液循环障碍。1、急慢性脑机能不全及其后遗症:中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痴呆。2、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耳鸣、眩晕、听力减退、耳迷路综合征。3、眼部血流及神经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神经障碍、老年黄斑变性、视力模糊、慢性青光眼。4、末梢循环障碍:各种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症、手脚麻痹冰冷、四肢酸痛。
柴银颗粒
中医: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咽痛。
磺胺嘧啶银乳膏
本品用于预防或治疗Ⅱ、Ⅲ度烧伤继发创面感染,包括对该药呈现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念珠菌等真菌所致者。
左氧氟沙星片
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4.伤寒。5.骨和关节感染。6.皮肤软组织感染。7.败血症等全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