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癜> 紫癜> 血素性紫癜是什么引起的

医生回答(1)

李行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皮肤科

提问

血素性紫癜可能是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毛细血管壁脆弱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这可能引起反复出现鼻腔、牙龈等部位的出血。对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如垂体后叶素注射液、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等。
2.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所必需的辅因子,其缺乏会导致这些因子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血液凝固。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K,可能导致长期轻微出血,形成微小的皮下出血点,即紫癜。针对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紫癜,可通过口服维生素K制剂进行治疗,如维生素K1注射液、维生素K1片等。
3.凝血因子缺乏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凝血因子缺乏会影响血液凝固功能,导致出血倾向。例如凝血因子Ⅷ缺乏可导致血友病,表现为易出血和出血时间延长。对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是主要治疗方法,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品。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范围,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此时由于血小板数量不足,无法有效止血,轻微创伤后也可能会出现瘀斑或紫癜。巨球蛋白血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方法来改善病情,提高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5.过敏性紫癜
当机体接触致敏原后发生I型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高,血液外渗,形成紫癜。常见于皮肤、黏膜下组织,严重者可累及胃肠道、关节和肾脏。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进行止痒治疗,如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
建议定期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功能测试以及凝血功能检测,以监测血液凝固状态。饮食方面,应避免高脂食物摄入过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和利用。

2024-03-07 01:4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适用药品

醋酸甲萘氢醌片

维生素类药。主要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各种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和广泛小肠切除后肠道吸收功能减低;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 致体内维生素K缺乏,广谱抗生素或肠道灭菌药可杀灭或抑制正常肠道内的细菌群落,致使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维 生素减少;双香豆素等抗凝剂的分子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在体内干扰其代谢,使环氧叶绿醌不能被还原成维生素K,使体内的维生素K不能发挥其作用,造 成与维生素K缺乏相类似的后果。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皮肤病;扁平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两周为一个疗程;银痟病,尖锐湿疣等,三个月为一个疗程;2.呼吸道疾病;反复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腮腺炎等,两周一个疗程;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流行性血热等,三个月一个疗程;4.其他:(1)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硬皮肤,红斑浪疮,溃疡病等,三个月一个疗程。(2)恶性肿瘤,肿瘤病人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一个月一个疗程。

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

中枢性尿崩、夜间遗尿血友病等,也用于肾尿液浓缩功能的测试。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