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肝病科> 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

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

发病时间:不清楚

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

补充说明: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

2021-07-15 17:21

肝脏功能 肝脏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细胞 睡眠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李明远 副主任医师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各类肝病和发热感染性疾病,以及结核,艾滋病,手足口等等传染病。

提问

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脂肪代谢。

乙酰胆碱酯酶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胆碱分解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促进脂肪代谢,是一种辅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肝脏功能,特别是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可以检测其肝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从而评估其肝脏功能。此外,该指标还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内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

如果乙酰胆碱酯酶偏高,可能是因为患有肝脏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会导致肝细胞受损,从而导致乙酰胆碱酯酶释放过多。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022-09-15 02:5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庚型肝炎病毒和TTV病毒的致病性问题目前尚有争议。除此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艾柯(ECHO)病毒等,也可引起肝脏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推荐医生更多

孙城城 主治医师

提问

贵州盛京中医肝病医院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