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皮炎> 淋巴丝虫病

医生回答(2)

林诗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淋巴丝虫病是由特定微小寄生虫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引起的慢性感染,主要累及淋巴系统,临床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等。
淋巴丝虫病由特定微小寄生虫引起,这些寄生虫通过蚊子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在血液循环中繁殖并形成微小的栓塞。这会导致淋巴管炎症和阻塞,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淋巴丝虫病的症状包括:皮肤上出现红褐色线状病变,伴随瘙痒;长期淋巴水肿导致肢体增粗,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测(如环卵沉淀试验)以及淋巴液分析。此外,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超声波检查以评估淋巴系统的异常情况。该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抗寄生虫药物,如呋喃嘧酮、伊维菌素等。对于严重的水肿患者,可以使用利尿剂来缓解症状。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蚊虫叮咬,尤其是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身体康复。

2024-02-04 09:58

举报

秦俊伟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淋巴丝虫病病因
1.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线,两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异体,但常缠结在一起。班氏丝虫雄虫的体长为28~42mm,宽约0.1mm,雌虫的长度和宽度约为雄虫的1倍。马来丝虫较短小。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雌虫的形态与内部结构几乎完全相同,雄虫差别也甚微小。其主要区别在于班氏雄虫的肛孔两侧有乳突8~10对,肛孔后有乳突一对,肛孔至尾端间有时可见一两对乳突;马来雄虫的肛孔两侧仅有乳突四对,肛孔后有一对,而无肛孔尾端间乳突。各种丝虫的超微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马来与班氏丝虫成虫体壁超微结构可见角皮层、索和索间皮下层、体壁肌层等。虫体内具有广泛的基膜系统,使所有的构造分开,并与假体腔分开。成虫寿命估计可活10~15年。
2.微丝蚴
系胎生,主要出现于外周血液,游动如蛇。班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班氏微丝蚴为短细。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圆形的体核,头部无核部位称头端空隙。神经环位于虫体前1/5处,其后为排泄孔、排泄细胞虫体后部有G,R2,R3和R4四个细胞,其后腹侧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马来微丝蚴的形态有显著不同。微丝蚴超微结构与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体壁与成虫相似,包括多膜层角皮,背、腹和侧索、皮下层和肌细胞等,无分化的假体腔。微丝蚴的寿命,在人体内可活2~3个月,甚达3年者。班氏丝虫微丝蚴在实验动物身上可活9个月以上。
3.生活史
班氏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不同阶段:一个阶段发生在昆虫(蚊虫)宿主体内即中间宿主,另一个阶段在人体内即终宿主。
(1)在蚊体内当蚊虫叮咬微丝蚴阳性病人时,血中微丝蚴被吸入蚊胃中约2~7小时蜕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而入胸肌,到达胸肌后即可开始发育,在6~14天中经过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或传染期幼虫,发育成熟后,即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在蚊吸血时进入人体。
(2)在人体内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有些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或被消灭有些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发育为成虫。班氏成虫常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的深部和浅部淋巴系统内;马来成虫常寄居于下肢的浅部淋巴系统内。自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内,班氏丝虫需8~12个月马来丝虫需3~4个月。

2014-07-28 16:0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