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科> 妇科> 处女膜修复> 福州处女膜修复

精选回答(1)

柯怀 副主任医师 阳新县人民医院

擅长:优生优育,孕前指导,孕期保健,孕期咨询,产后治疗,妇科疾病,盆底康复。

提问

福州处女膜修复可以考虑处女膜修复术、阴道紧缩术、中药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术后出现异常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应立即就医。
1.处女膜修复术
处女膜修复术通常由专业医生在局部麻醉下完成,通过缝合破损的处女膜来恢复其完整性。此手术旨在恢复处女膜的生理结构,对于因意外创伤导致的处女膜破裂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阴道紧缩术
阴道紧缩术是一种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缩小阴道壁来提高性生活质量。该手术可改善阴道松弛、漏尿等问题,从而提升性生活满意度。
3.中药调理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气固摄类药物如黄芪、白术等,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定期复查。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则不能固摄精微物质,易出现失禁现象。上述药物能够健脾胃、益肺气,有助于缓解相关不适症状。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至少一个月,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恢复。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促进身体康复并预防术后感染。

2024-02-01 13:32

举报

医生回答(4)

姚平霞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你好!处女膜
处女膜不是长在阴道里面,它是掩盖在阴道外口的一层中心有孔的薄膜,其位置就在阴道口,即阴道和阴道前庭的交界处。而阴道是在大阴唇后下部的凹陷处(凹陷深度约2~3厘米)。
它是位于阴道向外开口处的一层薄黏膜,中间有孔,能允许经血从阴道流出。出生的时候,大多数女婴的处女膜呈环形,即其组织在阴道口的各方向分布均匀。当女婴长到*岁左右时,新月形的处女膜变得越来越常见——阴道口朝向阴蒂一端处女膜组织少,而远离阴蒂一端处女膜组织多。

2016-07-23 17:49

举报

王焕臣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福州处女膜修复可以考虑处女膜修复术、阴道紧缩术、中药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术后出现异常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应立即就医。
1.处女膜修复术
处女膜修复术通常由专业医生在局部麻醉下完成,通过缝合破损的处女膜来恢复其完整性。此手术旨在恢复处女膜的生理结构,对于因意外创伤导致的处女膜破裂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阴道紧缩术
阴道紧缩术是一种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缩小阴道壁来提高性生活质量。该手术可改善阴道松弛、漏尿等问题,从而提升性生活满意度。
3.中药调理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气固摄类药物如黄芪、白术等,调整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定期复查。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则不能固摄精微物质,易出现失禁现象。上述药物能够健脾胃、益肺气,有助于缓解相关不适症状。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至少一个月,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恢复。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促进身体康复并预防术后感染。

2016-07-23 17:49

举报

童欢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你好!处女膜
生理结构
处女膜是幼态持续的遗留物,于身体机能就是雌性未成熟前的生理组织。关于处女膜的作用,可以防止有害微生物以及活动能力弱的精子进入。
阴道瓣、尿道瓣是处女膜的学术用语,但前者多用于其他动物,后者多用于人类。

2016-07-23 17:49

举报

丁国良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你好!处女膜
处女膜,又称尿道瓣或阴道瓣,尿生殖前庭与阴道交界处的底壁上有一横行的黏膜褶,称为处女膜。

2016-07-23 17:4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尿道瓣

后尿道瓣膜,在婴儿和新生儿是最常见的尿道梗阻疾病。此病仅发生于男性患儿,瓣膜通常位于前列腺尿道的远端,瓣膜为粘膜皱摺形成,外形像一层很薄的膜。排尿时,瓣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后尿道瓣膜症的病因不清楚,因偶有家族史,有人认为是中肾管的发育异常,也可能是多因素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尿生殖窦发育异常造成的(图3)。 对于后尿道瓣膜的形成有4种学说: 1.正常精阜的远近端均有几条黏膜皱襞,如果这些黏膜皱襞肥大,突入尿道,即形成第Ⅰ型或第Ⅱ型后尿道瓣膜。 2.胚胎时期的尿生殖膜没有完全消退,尿生殖膜的残留,即形成了第Ⅲ型后尿道瓣膜。 3.中肾管或苗勒管先天畸形。 4.精阜的黏膜与尿道黏膜粘连融合。有报道,同卵双生兄弟全有后尿道瓣膜,与遗传有何关系,尚难肯定。 二、发病机制 后尿道瓣膜症造成下尿路梗阻,在胎儿期所引起的主要危害是原肾组织在腔内高压环境下发育势必导致尿路发育的异常,包括膀胱、输尿管平滑肌和肾实质的结构及功能的损害。 1.膀胱功能障碍 约25%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中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异常,大多表现为尿失禁。过去曾认为与括约肌障碍有关(由于瓣膜位于括约肌水平,膜部尿道及膀胱颈发育异常)。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后尿道瓣膜症多合并原发性膀胱功能障碍,而且不会因后尿道梗阻解除后有所缓解,并会影响患儿的预后。从不同的有关后尿道瓣膜症患儿的报道研究发现,该症患儿往往并发有几种膀胱逼尿肌功能的异常,包括原发性肌源性障碍、无抑制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功能障碍不仅表现为尿失禁,而且表现为膀胱和输尿管内压增高,导致肾功能损害。同时有尿失禁患儿的膀胱功能障碍比能正常控制排尿的患儿要更严重。治疗应从膀胱功能障碍和排空能力方面为切入点,先胆碱能性药物以减少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间歇导尿治疗以提供满意的膀胱排空,必要时行膀胱增大手术来改善膀胱容量和其顺应性。定时排尿以维持膀胱内低压,对降低上尿路腔内压力和改善肾功能有利。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VUR) 是后尿道瓣膜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该症最初诊断时有1/3至1/2的患儿合并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其中大多数是继发于膀胱内压增高、输尿管憩室和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功能丧失。有一些病例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原发的,是由于输尿管胚芽发育异常所致。后尿道瓣膜合并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者病死率大于57%,一侧反流者为17%,无反流者为9%。 在经过治疗的后尿道瓣膜症患儿中,约1/3的病例在后尿道梗阻解除后膀胱输尿管反流自行缓解;另外1/3的病例反流可继续存在,但在药物治疗下反流不引起问题;其余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如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加重,应尽早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3.肾积水 在尿道明显梗阻、输尿管不同程度明显扩张的病例,经过内镜下切除后尿道瓣膜或膀胱造瘘术,梗阻一旦解除,肾积水将逐渐减轻。如果肾积水未减轻,要想到是否存在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输尿管动力性梗阻不能产生有效的蠕动,肾积水是否继发于膀胱内压增高或尿流量增高,这些因素将在不同的病例中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在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输尿管管径减小、肾积水缓解将需几年时间,并建议在肾功能稳定和尿路感染能够控制时,输尿管的进一步外科治疗可暂缓考虑。 膀胱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患儿有无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膀胱内压增高,则必须在行输尿管成形术前予以纠正。上尿路的尿动力学检查有利于输尿管非梗阻性扩张和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的鉴别。利尿性肾图对合并肾功能障碍、稀释性、高流量尿、输尿管扩张等帮助不大。此时经皮穿刺行上尿路压力及尿流量测定(Whitaker试验)通常是非常必要的,对尿流量的测定也是很重要的。许多后尿道瓣膜症患儿合并有明显的低渗尿,像原发性尿崩症患儿一样有很高的尿流量也将引起持续的输尿管扩张。 4.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由于输尿管高压的影响,几乎一半的患儿有明显的尿浓缩功能障碍。对后尿道瓣膜症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肾脏功能。在认识后尿道瓣膜症的早期(30年前)约有25%的患儿1岁内死亡,25%于儿童期死亡,约50%生存到青年期合并不同程度的肾功能障碍。现在,新生儿因肾功能障碍和脓毒血症而死亡的病例很少见,其中在新生儿期死亡患儿的病因多是合并肺发育不良而呼吸衰竭。然而在后尿道瓣膜症患儿出生时可能合并有严重的肾功能障碍,即使在解除梗阻后,由于尿液潴留或反流而导致感染,也可能发展为由于肾功能受损合并高血压。肾功能的障碍可能是肾实质发育不良、肾积水、感染性肾萎缩或可能由于肾脏超滤而导致渐进性肾小球硬化的结果。 后尿道瓣膜症多合并肾实质发育不良,其表现为肾实质微囊性变,特别是在肾皮质外周带比较明显,这可能是后肾胚基在腔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发育而成的结果。也有学者指出后尿道瓣膜症合并肾发育不良的病因是原发性胚胎发育异常造成的,表现为输尿管胚芽发育的位置异常。因此常见的VURD综合征(瓣膜、一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肾发育不良)也是输尿管胚芽发育异常表现之一。一些合并症的发生也对肾脏的损害起到缓冲作用,如巨大的单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较大的膀胱憩室及尿性腹水。它们对降低腔内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后尿道瓣膜症造成尿路梗阻,输尿管压力增高首先影响最远端肾单位,一些患儿尿浓缩功能受损比肾小球滤过率受损程度要严重,导致尿流量增高,出现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尿流量增高导致输尿管和膀胱功能障碍已如前述。

  • 可能疾病: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小儿多囊肾 小儿尿路梗阻 尿道下裂 肾积水

  • 就诊科室:泌尿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胡卫和 主治医师

提问

杭州阿波罗医院

李兰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文芬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梁梅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李依俐 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

王晓红 主治医师

提问

成都棕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