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神经外科学[转自医药论坛论坛]
补充说明:2003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神经外科学[转自医药论坛论坛]
汪*稳 2004-01-30 15:5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8)
临床显微神经外科
我国临床显微神经外科工作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麻醉学的飞速发展,神经导航系统、神经内镜系统的临床使用和显微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也随着诊疗经验的积累、治疗病种的扩大,手术疗效也在不断地提高。经治的患者例数、手术难度、手术疗效都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一些手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一组137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全部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72.3%的患者症状获得改善或保持稳定,无1例手术死亡。对129例患者随访了0.5~11年,115例(89.2%)患者恢复了工作、学习或可以胜任家务劳动。一组47例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接受了积极的手术切除,术后61.5%的患者临床表现获得改善,2例患者症状稳定,11例恶化(经治疗后9例改善,2例死亡)。作者认为,根据磁共振成像(MRI)可以作出术前诊断,娴熟的手术技巧和术前对肿瘤血供的充分理解可以使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肿瘤切除的原则为完整切除,分块切除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延颈髓背侧大的实质性血网实行手术可能导致术后延髓水肿或出血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和迷走中枢,这种实质性肿瘤的术前栓塞将对手术有益。一组35例中脑胶质瘤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顶盖区7例,导水管区8例,被盖区20例。肿瘤全切除19例、近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随访28个月(6~48个月),65.7%的患者可以独立生活。作者认为,中脑胶质瘤的体积及部位与手术效果有极大关系,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术后放疗对患者有益。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一组20例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也收到理想疗效。作者认为,中年女性海绵窦内肿瘤在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该肿瘤,根据病理和MRI特征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分为海绵样型(sponge-like type)和桑椹样型(mulberry-like type),颅底硬膜外是最佳的手术入路,肿瘤未全切除者要考虑术后放疗。以上论文均在国际神经外科专业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赞扬。脑干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是极其罕见的肿瘤,研究报道甚少。一组23年560例脑干占位性病变中,发现神经节胶质细胞瘤4例,1例大部分切除,其余3例均完全切除。本组无死亡病例。作者指出,在不增加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可将肿瘤完全切除,否则,行部分切除,必要时加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该病无需常规放疗。
2004-01-30 15:55
举报一组85例成人幕上胶质瘤患者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手术切除。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各部位,病理类型不同,直径从1.8 cm到7.0 cm(平均5.5 cm)。手术全过程在导航系统引导与监视下进行。肿瘤全切76例,近全切5例,大部切除4例。所有肿瘤全切患者术后增强MRI或CT检查未发现肿瘤残留病灶,达到了影像学上的肿瘤全切除。另一组80例胶质瘤患者,使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并使用微导管栅栏法纠正脑移位的影响,判断肿瘤边界,80例平均坐标误差为(2.03±0.89)mm,10 cm预期准确性(2.43±0.99)mm。术中硬膜、皮质和病灶移位分别为(3.44±2.39)mm、(7.58±3.75)mm和(6.55±3.19)mm。5例虽然导航显示肿瘤残留,但未强行切除;其余75例肿瘤全切62例(82.7%),次全或大部切除13例(17.3%)。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68例(85.0%),术后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12例(15.0%),无死亡病例。一组65例脑肿瘤患者,采用经口咽入路、经鼻蝶入路、经额或翼点入路、经小脑幕上入路、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或经枕下正中入路等手术,术中在满足神经导航注册准确性和术中导航持续准确性的前提下,全切除63例(97.0%)、次全切除2例(3.0%)。出院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6例(86.2%),无明显变化9例(13.8%),无病情恶化及死亡。关于导航系统国产化以及准确性的论文也见到报道。一组60例颅脑疾病的患者,使用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SA 610V导航系统进行病灶手术切除,术后与进口国外导航系统的资料比较,发现国产导航系统寻找病变成功率100%,误差均在3 mm以内,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
2004-01-30 15:55
举报神经内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由过去的单纯内镜手术发展到内镜辅助的或控制的显微镜手术,病种的数量和难度也明显增加。一组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78例患者的79个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6例),未出现与内镜相关的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提示内镜辅助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保证了动脉瘤手术夹闭的准确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组经蝶入路显微外科辅助内镜切除l28例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109例,大部分切除16例,部分切除13例。术后暂时性多饮多尿19例,激素水平低下需替代治疗3例,暂时性脑脊液漏6例,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全切除率78.9%。一组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16例鞍上区肿瘤,术中经内镜检查均未见肿瘤残留和重要结构损伤,13例术后近期影像学复查,也未见肿瘤残存,提示内镜辅助的锁孔手术技术不仅扩大了内镜的临床应用范围,而且使锁孔入路技术的应用更为科学、精确、安全、微创和高效。其它神经内镜辅助治疗的疾病有经蝶显微手术切除侵犯中下斜坡的垂体腺瘤、斜坡区巨大胆质瘤等。
2004-01-30 15:55
举报我国的颅底显微外科从无到有,颅底手术入路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并随着国际手术潮流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我国几个大的神经外科中心相继举办颅底显微外科培训班,以及四年一度举行颅底外科年会进行学术交流,一些医院专门成立了颅底外科病房,一些研究所成立了颅底显微解剖室,这些都促进了我国颅底外科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专业队伍的发展壮大。常用的颅底手术入路有:扩大经额入路、颅-眶-颧入路、额颞经颧入路、颞下经海绵窦入路、颞下经岩尖入路、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经内耳道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棘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等。这些手术入路我国都曾开展过。近几年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颅底手术入路在不断改进,原先一些难度高、创伤大、并发症多、耗时长的入路逐渐被遗弃,一些有用的入路被保留并不断加以改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密切追踪颅底外科的新发展,顺应岩斜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新趋势下,通过近年对枕下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峭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在准确的解剖资料和详尽的形态描述基础上,采用这两种入路替代其它联合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己取得了初步满意的疗效。一组采用改良颅-眶-颧入路处理23例复杂性颅底病变,术中发现改良后的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病变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降低了颅底病变的手术难度。术后复查CT未见明显的脑挫裂性损伤,未发生额肌麻痹、眼球内陷、视力损害等并发症。另一组采用同样改良的颅-眶-颧入路处理27例颅底病变,也收到同样好的效果。一组改良额颞入路的眶-额-颞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18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1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41个月,肿瘤全切除的14例未见肿瘤复发,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3例于术后1个月内行辅助放疗,在随访期间未见肿瘤明显增大。Karnofsky预后评分80~90分12例,60~70分5例,50分1例,无1例死亡。一组应用Yasargil入路及其改良术式切除鞍区及蝶骨脊大型和巨大型肿瘤158例,包括垂体瘤、鞍上脑膜瘤、蝶骨脊内侧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颅咽管瘤和胚生殖细胞瘤,对颅底沟通瘤术后行颅底重建。结果肿瘤全切145例(91.8%),不同类型肿瘤的全切率为75%~100%,死亡1例(0.6%)。平均随访3.1年,5例肿瘤复发。作者认为,采用Yasargil入路及改良术式可以比较彻底地切除鞍区及蝶骨脊大型和巨大型肿瘤。一组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表明,切除枕骨颈突,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然后切除乳突及迷路下岩骨,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扩大颈静脉孔外侧显露,游离椎动脉C2~C1段和水平段,切除C1横突,扩大颈部显露,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结论是,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可从后、外、下3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可作为面神经的定位标志。此研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解剖学形态依据。一篇关于颞下窝入路和改良入路的应用进展的综述及一篇关于改良乙状窦后及其扩展入路进展的综述可读性很强,值得一读。
2004-01-30 15:55
举报我国的小儿神经外科在老一辈神经外科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起步和分科都较早,这使得这一专业可以快速发展,在专业和专业队伍发展壮大的同时,基础和临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一组引起儿童性早熟的下丘脑错构瘤,采用右侧翼点入路达到肿瘤全切除,术后性早熟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激素水平恢复到青春期前水平,所有患儿均无术后并发症。该组研究所治疗的患儿例数和疗效都达到了世界一流。一组187例儿童颅咽管瘤,根据术前CT和MRI表现及术中所见进行分析,发现185例(98.9%)为囊性,其中174例(91.1%)有钙化,2例(1.1%)为实性,其中1例有钙化,提示囊性变和钙化是儿童颅咽管瘤的特征。此外,该组患儿根据肿瘤与垂体柄和视交叉的关系,进行了独特的分类,根据此分类法而选择的手术入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分类法也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采用。一组经胼胝体-透明隔入路治疗45例儿童松果体区肿瘤,肿瘤全切除34例,近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该手术入路属探讨性的首创入路,它增加了至松果体区的手术入路方法,但远期效果需随访统计,是否适合成人也需进一步研究。 一组21例儿童下丘脑胶质瘤,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向分别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经纵裂入路和经额下入路手术,结果全切除及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 16例能正常生活。鞍区是儿童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之一,此部位肿瘤患儿术后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和癫痫。一组450例儿童鞍区肿瘤术后癫痫与血钠关系变化的临床研究提示,血钠紊乱发生癫痫时有血钠短时间内大幅度变化,变化幅度越大癫痫的发生率越高,但缓慢持续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不会因血钠紊乱而发生癫痫。目前,在国内外文献和教科书中均没有第三脑室中间块星形细胞瘤的报道。一组2例中间块星形细胞瘤,均得到影像学、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证实,填补了中间块星形细胞瘤的空白。
2004-01-30 15:55
举报功能神经外科近年得到飞速发展,除顽固性癫痫、帕金森病和小儿脑瘫仍为主要治疗疾病外,其它功能性疾病如顽固性精神病、舞蹈病、抽动秽语综合征、书写痉挛、癌性内脏痛、幻肢痛等也得以神经外科治疗,并收到理想疗效。一组18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行CT和MRI引导立体定向射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患者加行双侧扣带回和双侧尾状核下束切开毁损,随访3个月至3年,有效率69%,无效率为31%。一组8例书写痉挛患者经微电极确认丘脑腹外侧核后边界,用射频加热法毁损,术后全部患者的书写动作立即恢复,肌电信号恢复正常。一组12例经过系统精神科药物及心理行为治疗仍不能控制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苍白球射频毁损治疗,术后应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发现运动抽动评分、发声抽动评分以及总的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具有显著差异。一组4例癌性内脏痛患者通过行脊髓后正中点状毁损术选择性地切断脊髓背柱中间部的内脏痛觉通路,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用量大大减少,所有患者除出现术后暂时性双下肢麻木和深感觉减退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
此外,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患者,例数在增加,经验在增多,疗效在提高。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显微解剖也进行了研究,几组患者尝试性治疗的疗效也较理想,但更多的经验仍需积累。一组236例神经性高血压患者,179例合并三叉神经痛,48例合并面肌痉挛,9例合并舌咽神经痛,均行脑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36例中,治愈145例(61.4%),显效36例(15.3%),有效23例(9.7%),无效32例(13.6%)。208例得到平均74个月随访,有133例治愈,30例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结论显示,异常血管袢压迫脑神经根及延髓,长期疼痛刺激和情绪紧张是神经性高血压的病因,行该区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神经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古老而顽固的疾患,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局部封闭、射频毁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和微血管减压等。而微血管减压近年快速兴起,收到很好效果。一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通过对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包括扳机点的位置、疼痛的范围、病程、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部位与程度、术后疼痛缓解的程度与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血管压迫部位决定了扳机点的位置及疼痛的范围,压迫程度决定了手术疗效。血管压迫引起的神经根脱髓鞘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纤维直接接触、传导扩散和负反馈调节可能是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一组改进材料和技术方法的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1例、面肌痉挛8例和舌咽神经痛1例,被减压的神经全段暴露,用Teflon片包绕神经根起始部25例、包绕血管5例,钛夹固定。术后所有病例均治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以上,无复发,效果优于传统的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无效的原因很少有报道。一组23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无效的患者再次进行了手术。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判断失误致主要压迫血管遗漏7例;减压棉片插入位置不当,血管袢未离开面神经根部9例;减压材料选择及操作方法错误5例;责任血管粗大弯曲,而减压棉片过小致血管复位2例。经第2次手术后21例患者症状立即消失,2例面部仍抽搐者分别在术后2周和6周后消失。第2次术后所有患者经1~6年随访(平均3.4年),无一例症状复发。结论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准确判断责任血管和正确减压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2004-01-30 15:55
举报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由波士顿公司开发,特为神经血管重建而设计的最新颅内动脉支架系统——Neuroform己投入临床使用,国内用其治疗了5例宽颈和夹层动脉瘤,收到良好效果。最新液体栓塞材料——ONYX(MTI公司研制)也已在中国注册,初步治疗效果也非常良好。ONYX由乙烯基-乙烯乙醇聚合物(EVOH)、二甲基亚砜(DMSO)和钽粉微粒组成,目前有3个系列,在高浓度配比时可用于动脉瘤栓塞,低浓度配比时可用于动静脉畸形(AVM)栓塞。在治疗难治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取得了接近完全的封堵率,特别是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巨大动脉瘤(如海绵窦段动脉瘤)更显示出相当满意的疗效。其优点:①非粘附性,可避免微导管与血管的粘连,使血管内操作安全可靠,一次注射可消除大部分或全部病灶;②EVOH进入人体组织后,变为海绵状聚合体,达到致密填满各种形状的动脉瘤囊的目的;③不需在注射前临时配制,操作简便。但该进口材料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普及使用,北京等一些单位正着手进行该材料的国产化,如能成为现实,将使中国许多普通患者受益,也将产生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己成功建立,其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均符合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要求。颈内动脉剥脱术仍是目前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我国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此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开展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治疗又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在使用脑保护装置的前提下,此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和致残率都显著下降。如果此技术与颈内动脉剥脱术有机地结合,在适应证选择上进行互补,则可使更多患者受益。2003年9月,Slime等在第53届神经外科年会上分析了颈内动脉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结果,认为两者是互补性治疗办法,如果高危手术患者选择血管内支架治疗,则其它患者行颈内动脉剥脱术更安全。Slime等在1975年至1999年治疗了323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999年6月之后63例行颈内动脉剥脱术,20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在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之前,颈内动脉剥脱术的死亡率为2.8%,致残率为2.2%,但血管内支架投入使用后,颈内动脉剥脱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为零,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致残率为5%(20例中1例发生栓塞性卒中)。国内一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共置入支架58个,18例患者应用脑保护装置。该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6.9%,严重卒中发生率为3.5%,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0.3%,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为零。
2004-01-30 15:55
举报近年来,人们从胚胎期和成年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以及人的脑和脊髓中分离、培养出具有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称之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发现,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多年来“中枢神经细胞不可再生”理论的结束,这一成果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以及深入研究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归纳起来,神经干细胞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用途,这3种用途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用于神经细胞的替代疗法:与其它众多组织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发育成熟的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尽管成体的大脑中有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但它们在损伤后反应性地生成新的功能性神经元的能力很弱。因此,通过将新的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内来替代因损伤或疾病而缺失的神经细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我修复效果不令人满意的原因,除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不足外,还由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不适宜神经细胞的再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干细胞的数量是不够的,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神经营养因子等的基因片段导入神经干细胞中,使其在移植部位进行表达,改善局部微环境,以维持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此外,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治疗目的,也需要对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其在局部产生特殊的蛋白质,如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时,让其产生抗癌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时,让其产生多巴胺等等。③有助于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神经科学工作者己经使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脑出血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变性疾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的动物实验,展示了十分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枢神经系统的再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存在着大量的未知数。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人们在神经干细胞领域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关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结果不断见诸报道。根据目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们对未来使用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抱有很大的希望。当然,在将其用于临床之前,还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如所使用的动物模型尚不十分完善,还需要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体内的细胞生物学变化以及同受体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等等。
尽管困难重重,人们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能够将人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到相当的数量,并保持其增殖能力长达一定的时间。克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有可能获得大量自体来源的胚胎干细胞。此外,联合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可以为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提供支持、营养和引导轴突生长等作用,给神经再生和修复提供更加适宜的局部环境。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今后前进的速度会更快。衷心希望这一技术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早日临床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神经外科其他亚专业进展如神经影像学、颅脑外伤、亚低温治疗等均未能详细在此叙述。另外,近年各亚专业发展迅速,文献浩如烟海,在回顾中未免挂一漏百,未能全面详述。总之,我国神经外科在过去不平凡的一年中既取得了抗击SARS的胜利,也在神经外科专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可喜的成绩。回顾美好的过去,我们硕果累累,展望光明的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在专业领域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2004-01-30 15: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hemangioma)为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之一,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偶亦见因外伤而后天性发生者。临床上分3型: 1.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 2.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又称毛细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 3.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又称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巴氯芬片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
替莫唑胺胶囊
本品用于治疗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开始先与放疗联合治疗,随后作为辅助治疗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
主要用于各种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支气管肺癌、卵巢癌、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膀胱癌、睾丸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转移性癌)以及甲状腺髓样癌等多种实体瘤。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支气管肺癌、卵巢癌、肾母细胞癌、软组织肉瘤、膀胱癌、睾丸癌、胃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前列腺癌等,也适用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肝动脉插管化疗。对白血病、淋巴瘤和乳腺癌的疗效尤为突出,对卵巢癌也很有效。
甲磺酸溴隐亭片
内分泌系统疾病:泌乳素依赖性月经周期紊乱和不育症(伴随高或正常泌乳素血症)、闭经(伴有或不伴有溢乳)、月经过少、黄体功能不足和药物诱导的高泌乳激素症(抗精神病药物和高血压治疗药物)。非催乳素依赖性不育症:多囊性卵巢综合症、与抗雌激素联合运用(如:氯底酚胺)治疗无排卵症。高泌乳素瘤:垂体泌乳激素分泌腺瘤的保守治疗,在手术治疗前抑制肿瘤生长或减小肿瘤面积,使切除容易进行;术后可用于降低仍然较高的泌乳素水平。肢端肥大症:单独应用或联合放疗、手术等可降低生长激素的血浆水平。抑制生理性泌乳:分娩或流产后通过抑制泌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