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妇产科> 产科> 流产>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医生回答(2)

林诗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采取抗纤溶治疗、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输注、血浆输注、肝素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评估病情并接受适当治疗。
1.抗纤溶治疗
抗纤溶治疗通过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苯酸来减少纤维蛋白溶解,从而增加血容量并改善出血状况。此措施有助于控制DIC引起的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的出血倾向。对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血液凝固异常导致的出血,抗纤溶治疗可稳定纤维蛋白凝块,防止进一步出血。
2.补充凝血因子
补充凝血因子是通过静脉注射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来提高缺乏的凝血因子水平,例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该措施针对的是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问题。在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下,由于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引起的功能缺陷,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有助于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3.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指将来自供体的正常血小板悬液输给患者,以纠正血小板计数低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数量不足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加剧。对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尤其是伴有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输注是必要的支持治疗手段。
4.血浆输注
血浆输注是将健康人的全血分离出血细胞后,仅给予患者血浆部分的过程。DIC常伴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此时输入健康人的血浆可提供这些缺失的成分。此外,还可能含有促凝物质,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凝血功能。
5.肝素治疗
肝素治疗通常包括静脉注射肝素钠或肝素钙,剂量根据病情调整。肝素具有抗凝作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活化,从而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对于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出现的微血管血栓形成,肝素治疗有预防进展的作用。
在进行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同时,建议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血风险并促进母子安全。

2024-02-06 12:06

举报

张大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你好,产科DIC多发生于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常见的病症见于:1.感染性流产;2.过期流产胎死宫内;3.胎盘早期剥离;4.羊水栓塞;5.休克;6.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014-07-28 18:4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