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蛛网膜下腔稍增宽
补充说明:蛛网膜下腔稍增宽
a******W 2014-12-08 23:2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蛛网膜下腔稍增宽可以通过脑脊液引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脊液循环调节术、脑脊液置换疗法、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等方法来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避免潜在风险。
1.脑脊液引流术
通过手术方式建立脑脊液流通通道,将多余液体引流出体外。此措施旨在缓解因蛛网膜下腔增宽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减轻压力对大脑组织造成的压迫。
2.脑室腹腔分流术
通过植入人工分流管连接脑室与腹腔,在两者间形成连续性交通,使脑室内的脑脊液得以持续流入腹腔内。该手术目的是长期稳定地降低颅内压力,从而预防由于蛛网膜下腔增宽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3.脑脊液循环调节术
采用微创技术,在影像引导下插入微导管至异常部位进行扩张或栓塞处理,以恢复脑脊液正常流动状态。此方法针对特定原因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后粘连所致之局限性脑脊液循环受阻;可改善但不能完全消除蛛网膜下腔增宽现象。
4.脑脊液置换疗法
通过穿刺患者的大脑或脊髓获取一定量的脑脊液样本,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或专用置换液以替代原有积聚的异常分泌物。该措施有助于减少颅内压力差异,缓解由蛛网膜下腔增宽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5.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使用特定的神经营养药物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例如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这些药物能够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对于某些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增宽可能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蛛网膜下腔增宽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免出现突发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建议定期复查头颅MRI以评估蛛网膜下腔大小的变化,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头部低位,以减少脑脊液流动阻力。
2024-01-31 16:40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6个月根本不能走,下腔稍宽说明脑发育不良,但孩子这么小也算正常,不要乱治疗乱检查,最好再观察一下,如果7个月不能坐,1岁左右不能站走再治疗不晚。
2014-12-08 23:25
举报向医生提问
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起因:凡能引起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常见的病因有: 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内的一定空间。 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 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 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脑外科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