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心血管内科> 最高> 人造奶油成分

医生回答(5)

闵春水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人造奶油的成分包括植物油、水、乳化剂、稳定剂、调味料等。其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如大豆油、椰子油或棕榈油,通过氢化处理使其变为固体状态。
使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可能导致血脂异常,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为反式脂肪酸会干扰体内脂质代谢过程。血脂异常可能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长期摄入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可以通过血脂检测来评估血脂水平是否正常,此外还可以做血流变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辅助诊断。针对血脂异常,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降脂药进行调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则需要服用抗凝类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例如华法林钠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
建议减少食用人造奶油及其制品,选择天然食材制作的食品以改善健康状况。同时关注饮食平衡,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上述疾病的发生风险。

2024-01-26 22:34

举报

李文卿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人造奶油的定义和标准,各国对人造奶油的最高含水量的规定,以及奶油与其它脂肪混合的程度上存在差别。
人造奶油成分
1.国际标准案的定义:人造奶油是可塑性的或液体乳化状食品,主要是油包水型(W/O),原则上是由食用油脂加工而成。

2.中国专业标准定义:人造奶油系指精制食用油添加水及其它辅料,经乳化、急冷捏合成具有天然奶油特色的可塑性制品。

3.日本农林标准定义:人造奶油是指在食用油脂中添加水等乳化后急冷捏和,或不经急次序捏和加工出来的具有可塑性或流动性的油脂制品。

2015-10-30 00:38

举报

李同全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人造奶油在国外被称为Margarine,这一名称是从希腊语“珍珠”(Margarine)一词转化来的,这是根据人造奶油在制作过程中流动的油脂放出珍珠般的光泽而命名的。 人造奶油成分
人造奶油

[1]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介绍,“天然奶油”是从奶里面经过提炼,把油脂提炼出来,一般油脂含量占到80%左右,其他的就是水分或者奶里面的成分,吃起来口感比较香甜。但是“天然奶油”比较贵,产量有限。后来人们研究把植物油经过加氢处理后把它变成固体,模仿“天然奶油”的形状跟味道,加入一些防腐剂、香精、色素等等,达到和“天然奶油”口感差不多的效果,所以叫“人造奶油”。

2015-10-30 00:38

举报

孟文石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人造奶油成分
天然奶油已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人造奶油100多年前才出现。最早的人造奶油是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化学家Mege-Mouries发明的,1870年拿破伦三世授予奶油代用品发明奖。后来在其它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人造奶油,特别在欧美地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近十年来人造奶油产量稳定在53万t/a─54万t/a,其消费市场已基本成熟。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人造奶油工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人造奶油类制品年产量高达25万吨左右,其产品品种向多样化、专用化发展的趋向十分明显。中国人造奶油起步较晚,1984年首次引进丹麦设备,当年的产量仅为772吨,大部分用于食品工业。近年,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人造奶油的产量才取得快速增长,1996/1997两年间,人造奶油的年产量仅为3万吨左右,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15-10-30 00:38

举报

孔立清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人造奶油成分:用植物油加部分动物油、水、调味料经调配加工而成的可塑性的油脂品,用以代替从牛奶取得的天然奶油。

2015-10-30 00:3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