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小孩发烧身上热手热但是脚凉是什么原因?做了血常规,说是病毒感染,输完液回家晚上睡觉又烧到39.2,但是脚凉身上热是怎么回事白天喝了退烧药下午又烧输液退烧了晚上睡觉又发烧39.2身上热手热,头不热,脚凉什么情况?
补充说明:小孩发烧手脚冰凉是什么原因
a******W 2021-10-24 17:05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3)
小孩发烧手脚冰凉多考虑是末梢循环不良引起的,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发热、贫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末梢循环不良
若是患儿发热后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可能会影响四肢的血液循环,从而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温毛巾擦拭身体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多喝温水的方式进行缓解。
2、环境因素
如果患儿所处的环境温度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受到寒冷刺激,从而出现上述现象。建议患者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到寒冷刺激。同时,也可以适当进食温热的食物进行改善,比如小米粥、南瓜粥等。
3、发热
如果患儿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受到细菌入侵诱发炎症,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上升,从而出现身体发热,手脚冰凉的情况。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吃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苹果、橙子、牛奶、排骨汤等。
4、贫血
如果患儿长期挑食、偏食,可能会造成贫血,会使身体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出现身体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跳加快等症状。患儿可遵医嘱口服富马酸亚铁颗粒、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合理膳食,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比如猪肝、菠菜等。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患儿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使身体受到病毒入侵诱发炎症,会出现身体发热、手脚冰凉、咳嗽、咳痰等不适症状。患儿可遵医嘱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除此之外,建议患儿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患儿还要注意合理膳食,适当吃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苹果、橙子、牛奶、排骨汤等,有利于身体恢复。
2019-09-07 20:42
举报已经明确有感染当然会导致发热,病情进展消退有过程,只有完全消退发热才不会反复。这种情况要先去消化内科面诊检查,评估感染程度,遵医嘱用药,评估肠胃功能。检查血常规,腹部彩超,大便常规电解质等,抗炎止泻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喝水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注意观察精神状态,不好转复查调整用药。
2018-06-10 16:50
举报孩子出现上诉情况,考虑病毒感染没有控制导致的反复发热,需要遵医嘱用药治疗,如果用药超过三天,仍然有高热情况,则需要考虑住院输液用药治疗的。宝宝出现身体高热,手脚冰凉是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临床出现高热惊厥就与手脚冰凉有关,需要遵医嘱用药,同时亲测体温。
2017-10-22 16:09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7)
小孩发烧手脚冰凉可能是感染性休克、病毒性脑炎、急性胃肠炎、脱水热、中枢性发热等疾病的表现,这些疾病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炎症细胞因子等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异常亢进,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此时为了减少组织损伤,身体会收缩外周血管,以升高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供应,但同时也会减少四肢末端的血流量,所以会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感染性休克通常需要及时补液扩容,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常用药物有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
2.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颅内急性炎症综合征,可累及大脑、小脑、脑干等部位,使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出现发热现象。当大脑受到刺激时,可能会抑制下丘脑的功能,包括体温调节功能,从而导致手脚冰凉。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脑炎,例如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
3.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多由细菌、病毒等致病菌侵袭肠道黏膜引起,这些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进而引起发热的症状。此外,炎症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手脚末梢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针对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口服蒙脱石散进行止泻处理,使用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缓解不适症状。
4.脱水热
脱水热是指长时间高温环境下作业后大量出汗,水分丢失过多未及时补充所致的身体脱水状态。此时为保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水分,身体通过皮肤散热减少来提高核心温度,因此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若患者存在严重的脱水,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进而表现为手脚冰凉。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溶液来纠正电解质失衡,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液治疗,常见液体补充剂包括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
5.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的发热,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体温上升,出现发热的症状。此外,下丘脑功能障碍也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手脚冰凉。中枢性发热的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肿瘤压迫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遵医嘱用呋塞米、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
建议密切监测孩子的体温变化,尤其是手脚的温度,以免延误病情。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2024-02-19 23:25
举报宝宝发烧时手脚发凉是为啥孩子本来因感冒而发高烧,可手足却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以后,手足皮肤又慢慢地热起来,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3岁以下婴幼儿尤为多见。这主要是因为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
2015-08-25 21:52
举报考虑是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出现了发热,如果出现了手脚冰凉,考虑是炎症,未达到最高峰,可能会出现高热的情况,可以给孩子配合使用退热贴退热栓辅助退热,配合做血常规检查。
意见建议:体温超过38度需要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颗粒,改善发热症状,出现了炎症感染,建议配合使用阿奇霉素消除炎症,病毒感染的话,建议配合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如果出现了口腔疱疹,配合施用利巴韦林喷剂,而如果出现了疼痛,可以配合使用双录芬酸纳喷剂,改善症状。
2015-08-20 20:49
举报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
这种假冷真热现象,主要是因为宝宝(特别是婴幼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自主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2015-08-13 13:58
举报腋窝温度
腋窝温度要比平均口腔温度低0.3-0.4℃,其正常范围为36.0-37.4℃,由于腋窝不是密闭体腔,温度较低且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及出汗等影响,测腋窝温度时,时间至少要10分钟左右,腋窝还不能出汗
口腔温度
口腔温度要比直肠温度低0.2℃-0.3℃其正常值在36.7℃-37.℃。这个测的有点比较方便,准确,缺点就是对于哭闹的幼儿及烦躁的病人,则不宜用口腔温度。
2015-08-06 20:45
举报一般情况下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如果是体温在38.5度以下,可不用退热药治疗。注意休息和保暖,多喝温水就可以的。如果体温在38.5度以上,可服用布洛芬制剂,或扑热息痛对症治疗,同时可以做物理降温治疗。小儿发烧的病因是相当多的,临床上可以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以感染性多见,如感冒等是最常见的病因,对于发热需要首先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处理,体温过高时容易引起小儿高热惊厥,所以也是有必要控制体温的,主要是采用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方法,具体用药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014-10-24 17:05
举报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穿心莲胶囊,三九感冒灵颗粒治疗,不能过于吃些太辣太甜的食物,太辣对嗓子不好,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对身体起到保健作用,吃点清汤稀粥是很好的,至于火锅或大鱼大肉尽量少吃。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2014-10-24 17:05
举报向医生提问
寒冷会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肢体末梢儿血液循环障碍,这会导致手脚冰凉。经常长期的手脚冰凉,可以称为“冷寒症”。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的反应,严重的还可引起下肢的静脉曲张。
症状起因:一、“阳气内守”造成手足冰凉 进入冬季不少人都有手足发凉的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所谓“虚”的表现,强调要运动,要进补。于是不少手足发凉的人就盲目地早起锻炼,进食补品。其实这并不符合中医冬季养生的原则。 二、冬天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常见,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