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便秘> 便秘> 游走脾的中医治疗

相关问题

查看更多问题>>

医生回答(2)

廖丽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游走脾的中医治疗可以考虑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
1.中药调理
通过服用具有健脾固肾、理气消胀作用的中药方剂来改善脾脏功能异常。此方法可辅助稳定移位的脾脏位置,缓解因脾虚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针灸疗法
选择特定穴位进行电针刺激,通常每次治疗持续30-60分钟。针灸能够调节气血流通,对于某些类型的脾脏下垂可能有益处;但须注意操作安全性及个体差异。
3.艾灸疗法
将艾条悬置在距离皮肤3~5厘米的高度上进行熏烤,每次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艾灸能温补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脾脏功能和稳定性;但在使用时需防止烫伤。
4.拔罐疗法
利用负压吸附于人体表面,在局部形成瘀血斑点以达到祛风除湿效果的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此法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内分泌状态并促进新陈代谢过程;长期坚持对预防脾脏下垂有一定帮助。
在考虑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前,应先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如胃下垂或盆腔器官脱垂等。同时,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3-12-22 07:07

举报

丁雷明 主治医师 三甲

擅长:全科

提问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走脾。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也有发生。一般认为,这是脾脏发育过程中先天异常造成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游走脾的发生存在继发因素。正常脾脏因有脾胃韧带、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以及脾膈韧带的支托维持和腹肌张力产生的腹内压,而维持在一定的解剖部位。如胚胎期背侧胃系膜发育存在缺陷,使得脾蒂变长,同时上述韧带发育异常而松弛,则支托能力大大减弱,使得脾脏在腹腔中移位。继发因素如脾大使韧带被牵拉变长,腹部创伤或妇女妊娠期内分泌改变致腹壁肌肉松弛,经产妇产后腹肌软弱无力等均是游走脾的诱发因素。

2015-05-03 21:3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