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7个月宝宝睡觉突然大哭
补充说明:7个月宝宝睡觉突然大哭
a******W 2015-09-25 10:5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7个月宝宝睡觉突然大哭可以考虑睡前环境舒适、睡前亲子互动、睡前固定作息、钙质补充、维生素D补充等方法来改善。如果宝宝持续出现异常情况,应尽快就医以确定原因并获得适当治疗。
1.睡前环境舒适
家长可为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减少刺激性因素有助于促进宝宝顺利入睡,从而改善夜间突发哭闹的现象。
2.睡前亲子互动
睡前适当增加亲子互动时间,通过讲故事、唱歌等方式缓解宝宝白天的压力,提高其对夜晚休息的期待感。适当的亲子互动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逐渐形成规律的生物钟,减少夜间惊醒次数。
3.睡前固定作息
家长应制定固定的睡前作息时间表,包括洗澡、换尿布、哺乳等活动,让宝宝养成规律的生活节奏。固定的作息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内在的生物钟,使其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减少夜间醒来哭闹的情况发生。
4.钙质补充
若确定缺钙所致,则需要及时补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碳酸钙D3咀嚼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上述药物中含有丰富的钙元素,能够有效促进骨骼生长发育,还可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几率。
5.维生素D补充
如果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身体不适,则需遵照医生的建议服用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D滴剂等制剂来纠正不足。上述产品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成分,能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利用,进而改善由该微量元素匮乏造成的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婴儿睡眠问题时,应避免使用任何可能产生依赖性的安抚手段,以免影响其长期的睡眠质量。同时,对于已经确立了固定作息时间的宝宝,家长还应注意避免在睡前给予过多刺激,以免打破已形成的睡眠规律。
2024-02-06 07:34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4)
你好,宝宝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白天收到了惊吓导致的,一般宝宝的哭声你会感觉委屈,惊吓等。宝宝特别容易收到响亮声音的惊吓。 指导意见: 这种情况要多安抚宝宝,让她赶快忘掉惊吓的事情,慢慢会恢复的。特别是白天尽量避免孩子处在嘈杂的环境中。
2015-09-25 11:00
举报西医认为可能是缺钙所致。中医认为孩子是胆气未充所致。 指导意见: 治疗可以服用龙牡壮骨颗粒 蝉蜕10g煮水 每日3次,坚持服用一星期应该会有明显好转。
2015-09-25 11:00
举报夜啼要注意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 指导意见: 1、夜啼要注意可能是佝偻病的早期表现 2、根据你情况,宝宝7个月大,最近两个月晚上睡觉经常醒,每次醒的时候都是突然大哭起来,有时候给奶瓶吃也不肯,就是再哄她睡着了,也是一会儿又醒,要抱在手上才才可以。这是要注意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早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 3、建议带小孩到医院,给予伊可新补充维生素AD,以及给予口服补钙;同时给予保婴丹定惊安神
2015-09-25 11:00
举报你好,小儿夜间睡觉易醒、哭闹可能是由于缺钙引起的。尤其是在冬季较为常见。 指导意见: 建议带小儿去医院检查一下,明确是否缺钙,如果是缺钙,可以服用伊可新鱼肝油和葡萄糖酸钙口服液,天气暖和时,带小儿晒晒太阳,利于钙的吸收。
2015-09-25 11:00
举报向医生提问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Ddeficiency rickets),这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占总佝偻病95%以上,本病系因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全身性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钙盐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最终发生骨骼畸形。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近年来,严重佝偻病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
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溶液
用于治疗因缺钙、锌引起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手足抽搐症、骨发育不全、佝偻病、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绝经期妇女钙的补充,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食欲缺乏,厌食症,复发性口腔溃疡以及痤疮等。
维生素D滴剂
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症,如佝偻病等。
百乐眠胶囊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阴虚火旺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利培酮口服液
1.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本品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 2.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其表现为情绪高涨、夸大或易激惹、自我评价过高、睡眠要求减少、语速加快、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或判断力低下(包括紊乱或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