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焦虑症> 再见拖延症不行动就永远没有改变

再见拖延症不行动就永远没有改变

发病时间:不清楚

再见拖延症不行动就永远没有改变

补充说明:再见拖延症不行动就永远没有改变

a******W 2014-11-12 04:43

焦虑症 抑郁 睡眠障碍 抑郁症 心理治疗 拖延症 焦虑 疲劳 成瘾 紧张 维生素 番茄 鸡蛋 西红柿 现在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邓燕 主治医师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擅长: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病,结石等,男性、女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等。

提问

再造拖延症是指有意推迟或取消计划性行为,但有时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做好行动。

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做好的情况。拖延症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自身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常见的原因有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拖延症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后果,比如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针对再造拖延症,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改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焦虑。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增强自身体质。如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没有改善,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

2018-06-16 20:03

举报

医生回答(2)

林梦雪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拖延症患者的不行动状态是因为其在面对任务时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有效应对而导致的。
拖延症患者可能因为心理压力大、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自我控制力下降,从而出现拖延行为。此外,拖延症还可能与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等相关,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对时间感知的差异,进而影响到行动的积极性。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过度依赖手机、电子设备成瘾也可能成为拖延症的一个诱因。这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注意力分散,使人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建议拖延症患者尝试使用番茄工作法、制定明确的时间表等方法来提高效率;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改善拖延症状。

2024-01-30 00:05

举报

李茂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有人统计,有拖延症的人和人群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更高职业地位。当然并不是拖延症使他们事业成功,而是事业可能成功的人才更有压力和追求完美的心态,而使他们容易患拖延症。所以至少说明你很可能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基础条件。
拖延症的认知误区在于追求完美。所以当你觉得“等一等再办可能让事情办得更好”的时候,问自己一下“现在就办,是否一样可以做得一样好?”如果是,现在就办吧。即使你确实觉得等一等会办得更完美,也要提醒自己:“现在就办,至少可以多办一点事情,量的积累也可以产生质的飞跃。”
拖延症的情绪基础是焦虑,就是过分担心可能性不大的威胁。焦虑情绪有其进化上的优势,有人统计,换焦虑症的人比其他人更少死于意外事故,因为他们总是对周围保持警觉。但是过度的警觉只是浪费了大量心理资源。当你自己都觉得自己处于无意义的焦虑的时候,要放松一下,往往会减少拖延。
拖延症的身体基础是疲劳。当你觉得疲劳的时候,自然会把事情向后拖。疲劳有真的疲劳和焦虑产生的疲劳,前者要靠锻炼身体,后者要靠科学地放松。对于成年人,锻炼身体带来的收益不会马上见效,甚至短期会让自己更疲劳,应注意坚持,增加有氧运动。
除了以上三者——避免完美,解除焦虑,锻炼身体之外,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往往不会拖延,所以要分清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其实现代社会里,应该做的事情要多于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应该做的事情太多,又完全抑制了喜欢做的事情,就容易患拖延症。

2014-11-12 04:4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症状自查

个人信息
性别:
请选择
年龄:
请选择
  • 一个月内
  • 2~11个月
  • 1~12岁
  • 13~18岁
  • 19~29岁
  • 30~39岁
  • 40~49岁
  • 50~64岁
  • 65岁以上
职业:
请选择
  • 工人
  • 农民
  • 教师
  • 服务员
  • 司机
  • 厨师
  • 办公室/白领
  • 医师/护士
  • 公务员
  • 销售/采购
  • 其他
相关症状
开始自查 请输入您的信息

名医在线

全国三甲医院,主任级名医在线坐诊已有124家三甲医院,828位主任医师在线答疑

我要求诊